《西部世界》第二季结束了,有一个情节深深地触动了我。
洛根躺在躺椅上,喝着酒。
“你在这里干嘛呢?这里不再是你的家了。”洛根父亲说。
“还记得你教我怎么在水下憋气吗?你把我扔进水里,我不触到池底就不准我上来。
“我父亲就是这样教我游泳的,可我并没有变成一个吸毒的废物吧?”
洛根笑了笑又喝了口酒,没有回答。
“如果你是来要钱的,旧事重提打感情牌那套还是省了吧。把毒戒了,再回来。那时候才有的谈。”
“我戒过,我回来了,向你寻求帮助,可那时你是怎么对我说的来着?”洛根边说边站了起来,和父亲面对面。
“我说你坚持不了多久,事实也是如此,对吗?”
洛根直视父亲双眼,并没有回答。
“我通知保安给你五分钟时间离开。”然后他转身离开。
“爸?”洛根叫住父亲。
“爸,我已经沉到最底了。”父亲停了下来。
“我可以看见池底了。”洛根眼含泪水,“你不想看看我看到的东西吗?”
父亲看了他一眼,转身走了。这是他和他唯一的儿子的最后一段对话。六个月后,洛根吸毒过量而死。导演借角色的嘴说出了一个观点:人类根本不会改变,他们只能遵循自己的代码生活。
也许,人跟人并没有那么不同,包括中国人和西方人。尤其是那句“我父亲也是这样教我的”,这句话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现在的小孩怎么那么娇气?你那时候还不是被我这样带大的,能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父母的小时候缺的是吃的,但从不缺陪伴。所以他们过节有的吃很开心,平时吃的不好但是可以和一堆小朋友(那时候大家都生好多孩子)抓蜻蜓挖蚯蚓捕鱼虾所以也很开心。但是现在小孩不缺吃的,你天天只想让他们多吃点;他们只有自己一个,你们只负责将他们圈养在安全的区域里,制止他们玩危险的东西,也不懂陪伴……还边抱怨:哪这么容易有心理问题?
洛根父亲一边让洛根改变,一边不相信他能改变。人会被他人的期待所影响,对自己至亲尤其如此,是所谓期待效应。简单粗暴点翻译过来就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确实我们都有满足他人期待的倾向,尤其是满足自己亲密的人的正向期待的倾向。我们倾向于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好些,希望得到赞赏。而如果父母习惯了把一些坏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看死你会怎样。这种打击多了之后,连自己都会慢慢去接受这样的一种标签和设定。
有些事情的因果有时候并非我们想当然的那样。比如有研究说,一般爱社交的人都过得比较幸福。那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呢?是因为爱社交所以幸福,还是因为幸福所以更愿意去社交呢?你能百分百确定吗?
同样的,洛根最后确实是个瘾君子,父亲的“预言”对了。那这里难道使得这个预言成真的没有父亲的一点功劳吗?
也许,某种程度上,人类真的就像被编码好了的机器人一样。但是人类里面也有Dolores,也有Maeve,她们也是以人类为原型创造出来的。或者无论是他们,还是人,都需要一个觉醒的过程,才可能走出自己的循环,逃脱所谓命运的轮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