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离家”的女孩 总结
(引号里面是摘录的话;体验是我自己的感悟。)
收获一:家庭周期、夫妻关系
这次的督导有提到了家庭生命周期。我再去看家庭周期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关于这个部分在家庭中的风云变幻的故事。突然想到了《人世间》,跟着李松蔚老师的12个督导下来,我发现关于青春期的每一个案例都和家庭周期有关。每一个案例就好像在某一个家庭周期的主题下演绎的不同的剧本一样。如果我是一个编剧,绝对又是一个“人世间”。而我发现了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每一个父母该到什么时候错什么事情,错了位置,就会一错再错,错而不自知。所以所谓的叛逆,就是没有沿着青春期该有的节奏,所以生命的部分就开始了所谓的“反叛”。要么就是父母压制了孩子,如跳蚤一样,跳不出自己的天地;要么就是孩子跳出了天地,以为孩子大逆不道。看看这些家庭周期,看看我们每一个在期间体验的孩子的智慧,赞叹他们有力量去扰动父母的成长和改变。
1、离开家庭成为独立的成年人--独自承担情感和经济上的责任
2、通过婚姻联结的家庭(新婚夫妇)--对新家庭的承诺与投入;
3、生儿育女和为人家长--迎接新生命进入家庭;
4、有青少年的家庭--家庭边界更加灵活,包括子女独立及祖辈的衰老;
5、中年家庭-接受家庭成员的多次变更;
6、晚年家庭--接受成为(外)祖父母的角色转变。
收获一:不是满足个体;而是满足家庭每一个人的需要
“多边结盟,他们是我的来访者”
体验:我越来越多的体验着关系这个词语,而家庭关系会让我体验到更奇妙的部分。就是我们不是个体,我们是在家庭中共创一个新的部分,一个对于我们关系的创建。而夫妻关系永远是最核心的部分,没有孩子之前,夫妻关系因为爱而孕育;有了孩子,孩子看着夫妻的关系,而相处她自己的关系;孩子离开家,父亲的关系会成为孩子成人稳定的力量。关系、关系、关系,而我体验关系是因为我的脚骨折之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依。很难说每一个“灾难”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本不是二元对立的好坏之分,而是看见这背后的多元关系。
收获二:不同的需求
“......细节省略”
我的体验:我看见了许多的需要,妈妈的需要:在妈妈的眼中,女儿还没有长大,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女儿长大;妈妈来讲有很多的担心,她希望延续女儿小一点的状态,这个孩子回到家得到很好的抚养和照料;女儿的需要:马上上高中了,我马上去新的环境了.......我就是希望可以跟他们过一个独立的生活;爸爸的需要不太能表现出来;咨询师需要:咨询师内心的价值判断,咨询师希望自己的贡献。
我突然间对于这些需要迷惑住,捋顺了一下又很清晰。爸爸和妈妈的关系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做法。而孩子也更多的活出来了爸爸和妈妈各自想让自己活出来的部分。由于妈妈的期待,孩子有的时候会活出来没有长大,小孩子的行为。而内心的“我高中了,该独立”的想法却在内心翻滚着。有的时候孩子也活出来爸爸的部分,打岔,不关心。
父亲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孩子在离家的时候不能安心离家。妈妈就把焦点完全的放在了孩子身上。所以让父母觉察自己的关系,才是让孩子的问题得到化解的可能性。
收获三:老师的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从宏观的角度,思路转换,在绝大部分的流派,我们治病,把不正常的状态改变正常的状态。通常在个体治疗里面有这样的思路。家庭治疗不是去治病,因为它本来就不认为,家庭只有一种样子,我们当然会觉得家庭很和睦,但是其它的各种类型,夫妻吵吵闹闹,也是一种正常的家庭呢?如果他们自己感觉OK就可以。或者一个孩子更早的时候就独立了。没有等到十八岁,很可能她十五岁就住校,发展自己的朋友圈子,她和父母没有什么话讲,这是不是,可以呢?只要他们能接受,这也可以。”
体验:只要家庭认为目前的模式是OK的,没有感觉不舒服,就是OK的。这让我想起了很多我在亲戚里的体验。外人看着不怎么样,可是他们自己感觉日子和关系模式是很好的。这也是他们自己创建的生态系统,而这样的生态系统他们各自都体验不错。那就是不错的!
“我提出的一种解决思路是怎么能够让夫妻,调整他们的关系,调整很恩爱的关系,情感有什么感受可以正常的沟通的关系。这样的可以提高这个家庭的稳定性。”
体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同心圆,父亲关系是第一关系,然后是亲子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工作的关系.....。 每一个关系的错乱都会导致相应的改变。因为我身为老师,我知道父母有的时候也在老师的位置上,帮助老师在家里的助教。导致孩子体验不到“母亲角色”的存在,而是第二个老师。我理解这不是一个群体的问题,可能是.....
收获四:反馈小组、循环提问、悖论干预
“反馈小组:完全开放和透明的状态,完全成为观众听着,跟着另外的一组讨论
循环提问:问一个人关于另外一个人的事情。你觉得是爸爸对你的信任多一点,还是妈妈对你的信任多一点?你觉得你离开家是爸爸的担心多一点,还是妈妈的担心多一点?让孩子谈爸爸妈妈
然后也可以问爸爸妈妈。
你们猜猜看看孩子是会满足爸爸对她的印象,还是会满足妈妈对她的印象?
她的症状就变成了一个关系,当孩子表现的非常的不独立,情绪非常大的时候,代表着她认同妈妈对她的印象。因为妈妈一直说:.....省略细节;同时孩子不这么.....省略细节的时候,代表她对爸爸的认同。我们也许会问爸爸妈妈这个问题,如果接下来孩子,自己一个人进了高中,你们两个人什么样子,就有可能让她回到这个家里面。是你们俩关系出问题了,会回来;还是你们俩关系很好就会回来?这个问题也同样是隔山打牛。
我是想通过这样的问题来扰动他们家庭内的沟通。我们需要他们之间获得这样的信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对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模式,选择什么表现是可以有影响力的。然后可以甚至布置作业,你们可以试一下啊,如果你们希望孩子回来,去做一段时间的小孩子,你们就可以吵一架,给她打电话;又或者接下来有一段时间,你们希望让孩子做一个大孩子,做一个成年人,你们就告诉她,我们这段时间很好,我们各自找到了兴趣爱好。我们也不希望你回来。有很多可以针对未来,调整关系的技术。最后这个技术叫做悖论干预。”
体验:说话的艺术,同样是一句话,什么方式说出来表达了不同的效果,完全的不一样。这样的督导真的是听的太爽。完全是在关系是来促进家庭更和谐的发展。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家庭是需要经营”;也明白了妈妈当年的很多的为了自己家庭的做法。
家庭、家庭、家庭,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喜欢和家庭工作了,想起了我的姥爷,也想起来那段他带给我的神化的“纯纯的爱”。看了很多家庭的案例,突然想起了,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句: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