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像我一样,买了单反相机却一直当傻瓜机在用?面对相机上五花八门的按钮、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你是不是也一时摸不着头脑?想要单反入门,却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总是半途而废?
不知你的情况怎样,自从买了台入门级别单反后,我就遇到了上面说的情况,结果一直在门外徘徊,总是不得其门而入。虽然是单反,却一直使用的是全自动档。内弟结婚,我自告奋勇冒充了一把摄影师,结果拍出来的照片都偏暗。我被自己震怒了,下决心一定要入门,不能再让媳妇笑话了。
傻瓜相机按一下就能拍,什么也不用管说来惭愧,这样的决心之前也下过。曾经在网易云课堂上听过一个老师的入门课。中午休息前都会听一会儿。因为全是听,结果听了一遍什么也没有记住。这次我有找了一门课,换了个老师,并且不再光听,更要看,这样才有学习的感觉。
课程不长,每节不到十分钟,我按1.5倍速率播放,5~7分钟就能听完一节。
边听老师的讲解,边自己动手,我渐渐摸到了门道,有豁然开朗之感。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人们常说电影是一门光影的艺术。摄影也有相似之处。可以说摄影也离不开光。作为普通人,我们的摄影可能谈不上艺术,但拍照绝对是一门关于光的技术。
电影艺术要让照片显影,传统的底片和数码相机的感光器需要接受一定数量的光(可以理解为一些光子作用在上面),光子的数量受到光线多少和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只有其数量达到合适的度,才能排出一张正常的照片。底片或感光器收到的光子少,画面就暗,反之则亮。这个过程用术语表示就是曝光。那么,影响曝光的因素有哪些呢?
有了光才有了影和像从上面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想到两个:一个是进光量,一个是时间。
与进光量相对应的物理部件是光圈。这可以理解为控制进光的一道门。门开得越大,进入的光就越多;开得越小,进光越少。
中间的露出的部分就是光圈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部件是快门。可以理解为控制进光的一开一闭所持续的时间。这个“门”开的时间长,进光量就多;开的时间短,进光量就少。
快门时间从30秒到几千分之一秒不等关于进光量,老师们会用水龙头做类比。光圈相当于水龙头的口径,而快门则相当于打开水龙头的时间。水龙头的口径越大,打开时间越长,那么流出的水就越多。
出水量与进光量类似除了上面两个因素外,还有一个与进光量有关的因素:ISO。它代表的感光度。看起来跟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写一样,实际上这个还真跟他们有关系。正是他们对感光度进行了量化规定。用ISO衡量底片对于光的灵敏程度。这个数值越大,表示越敏感,极细微的光线也能被感觉到。比如在夜晚,不开闪光灯的情况下,用手机拍出来几乎是一片黑,而如果用相机把ISO调高,那拍出来的照片虽然模糊但还是能看到一些影像的。
ISO标志这些就是与曝光相关的三个术语:光圈、快门、ISO。搞懂了这三个术语并知道了相机上对应的调节方式,你就能在全手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等模式下拍出正常——既不显得过暗,也不显得过亮——的照片了。当然,这只是入门的第一步,要想拍出好照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再补充一下光圈和快门的其他作用。
光圈除了可以控制进光量,还可以调节景深。所谓景深,就是景象的清晰范围。大光圈下,处于焦点部分的影像清晰,而焦点之外的则显得模糊,这时景深浅。在小光圈下,视野内的影像都能得到清晰的展现,这时景深深。景深除了和光圈大小有关外,琮与焦距入被拍摄物与镜头的距离有关。
景深浅:蜗牛清晰,背景模糊 景深深:远近的景物都清晰显现快门的另一个作用是影响动态效果。快门时间长,那么物体移动过程中的光线都会被吸引,在感光器上就会形成拖曳、蒙眬的效果。而快门时间短,只记录瞬间的光线,那么动作就被凝固下来。
快门时间长,形成拖曳效果 快门时间短,瞬间的动作被固定下来上面就是我的学习体会,你get到了吗?
(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