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叫“朋克养生”,是指查着如何防猝死继续熬夜;泡着一把枸杞在酒里继续狂欢,带着泡了金银花的保温杯继续撸串等种种一边害怕后果一边继续糟践自己的行为。引申一下还有,知道读书是走向人生巅峰的助推器,却还放不下手机里的联系人、电脑里的游戏。信息快速获取的时代,现代人非常清楚的知道什么有益身心,什么有益发展,可还是会做出那些明知后果会"伤害"自己的事情,事后又拍着大腿悔不当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的情况呢?在《微习惯》中的解释是:“大脑天生抗拒改变,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你的大脑替你擅自做主认为,维持现状会让你过的更开心。
有没有其他的解释呢?
我个人认为问题出在知行合一的知上。知在行前,没有行动的根本问题出在“不知”或者“不全知”。如果说,此刻因为肝问题躺在ICU中,活命的药和加速死亡的酒,你会选择哪个? 如果说,瘦下来就有机会出演大IP主角,长肉的甜品和低热量的蔬菜,你会选择哪个?如果说,已经连续工作3天连续通宵眼皮打架,柔软的床铺和手机,你会选择哪个?答案显而易见。你能坚持作践自己,不改变,只是因为不够痛而已。
一件事情总是让你想放弃,那就问问你内心,那个目标真的想要吗?毕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呀。如果目标也好,梦想也好,实现它们在你心中已经到了如同呼吸一样重要的时候你是不会选择放弃的,你也不敢放弃。那么当我们知道好的习惯能够帮助你实现梦想,并不断在心中强化好习惯与实现梦想之间的关联性,大脑会慢慢认为,养成好习惯才会让你舒适,自然会接受改变。
大道理谁都会说,真正做到非常不易。我以为好习惯养成第一步,完成"知",通过不断尝试去发现心中所爱,接下来自然会找到帮助你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