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对当前每一步,未来才能不焦虑,每个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可塑性”。作者这段话让我记忆深刻。
昨天我的街坊老邻居,他儿子来找我们聊天,并问老公能否帮他找工作,即使是“建筑工人或者“清洁工”他也愿意干。
随着他又沮丧地说了一句,“如果实在不行,就到我们的前总理家里去趁饭,听说他现在跑到硅谷去挣美金了”,老公觉得他在开玩笑。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句话会从他的口中说出。
他曾经的梦想和追求去哪了?他曾是一名专业摄影师,失业已二年了,他只能领取微薄的失业金,需养活一家四口,即是省了又省才勉强够开销。
他老婆结婚后放弃了工作,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女孩,正嗷嗷待哺中。
看着他那无奈的眼神,我感慨万千,不禁联想到一句流行词“泛中年危机”。
在《可塑的我》书中对怎样应对中年危机,作了很好的研究,对我启发很大。
当看到这本书名时,觉得它的可读性很强。我快速地翻阅了一下,其实它是一本心理学书籍。
它是通过从自我发展的过程以及从心理学角度,来剖析人性的基因,来更好地塑造出完善而又成熟的自我。
人到中年,将会面临着严峻的人生挑战,或许裁员、赡养老人、孩子教育等问题一起浮现出来。
很多人都会觉得力不从心,觉得生活在重压之下开始失控。
这些困境的过程中,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进入了一种“泛中年危机”的状态,产生了自我价值感低、焦虑等各种不良心理感受,有的人也会产生很深的无力感,感叹人生太艰难,熬得很辛苦。
通常,我们认为人的性格养成和个人发展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形成,30而立之后大部分都已成定局,很难再有机会和精力去再次发生重大改变,事实并非如此。
中年人具有可塑性
中年,称为成年中期,和青春期很像,同样有叛逆期和焦虑期。
人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表现出与往日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便是人的可塑性;每个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可塑性。
关键掌握在自己,如果在黄金发展时期,深刻思考,改变不良习惯、懒惰,那么我们到了中年时,就会少走弯路,取得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强调35岁前的转型期的重要性。如果在这一时期成功地打下了基础,突破了一个圈层,即使年纪增大,人们也还是能感到人生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虽然可能也会有焦虑产生,但还可以看到发展的可能性。
40岁前后的突破积攒力量的时候,一个顺利的转变通常会伴随着深度的自我反省。
很多中年人像青春期一样,又一次更深刻地重新构建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建立起一个更复杂的自我同一性,并且在重新审视工作、婚姻、孩子、人生时具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目光。
重新认知自已
深刻地重新构建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建立起一个更复杂的自我同一性,并且在重新审视工作、婚姻、孩子、人生时具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目光。
知道自己喜欢和人建立怎样的关系,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同时还要真正接受自己,比如明白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内向的人,所以可能更适合做分析的工作,甚至更适合独自一人工作,从而自信地拒绝那些需要频繁接触他人的工作,也可以只交几个知心朋友,不需要熟人满天下。
重新审视自己
你做的每一个抉择一不小心都会演变成毁灭性的后果;即便你真的步步为营,让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在某个时间点你开始回顾起自己的一生,并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就只能这样吗?诸如此类的中年危机,可能正在你生活中的某些人,甚至是你本身上演。
重新定义角色
是个有稳定的自我认知的人,别人的追捧不会让他们沾沾自喜,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分量,别人的贬低也不会使他们自我怀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
同时,对于别人提出的好建议,学会思考和接受,在生活中不断成长。
且有研究指出,泛中年危机对某些人而言反而该被称作中年转机,在此阶段反而才真正发光发热,也因此请读者避免因使用危机一词而认为中年危机只有负面状况。
中年的生活如果确实是活着就在不停地重复昨天的人生,可能确实没有意义,毕竟看不到自己的发展,看不到新的意义和希望,人生下半场就只剩下重复的下坡路。
人生并不能像游戏那样重来,你不知道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即将面临你的亲人和友人逐渐离你而去,原本的规划一夕之间全变了调,即便你真的步步为营,让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在某个时间点你开始回顾起自己的一生,并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就只能这样吗?诸如此类的中年危机,可能正在你生活中的某些人,甚至是你本身上演。
齐凡齐商学院 第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 第五篇 字数1734字 总计983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