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让死亡这个禁忌的话题,不再讳莫如深。让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一次死亡的教育。特别是从小到大没有目睹过死亡的孩子,在这样悠久的节日中,感受民俗,感受文化传承血脉相通,意义深刻。
《西藏生死书》中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白岩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但其实,传统社会中很多老人在他们等待生命归途的路上,总会倾尽全力,早早为自己置下一具棺木,涂上红色的油漆,写上硕大的福字,把它安放在一间空屋里或楼上的柴草堆中,毫不掩饰,积极进行死亡准备,他们不逃避死亡的话题,应该算可以坦然面对死亡。
我从来没有见过祖父,我的祖父60岁前就已经早早的做好了后事的准备,他毫不忌讳和我的父亲谈论归途,颇通风水的他带着回乡探亲的父亲走过故乡的许多山水,寻觅自己百年后的安息之地。50年前,寿终正寝的他安然卧于自己热爱的故乡青山之中。父亲说起往事,对祖父敬佩不已,他说祖父一生坎坷,一生勤劳,一生平和。
我懂得,一个拼命活过的人,一个做好死亡准备的人,才是一个安然平和豁达的人。
姐姐的婆婆年岁渐高,清醒的她一次次郑重其事对姐姐姐夫叮咛,自己百年之后,就在秦岭中觅一棵大树,把她的骨灰安放。儿孙思念她就去树下看看。之前她要把骨灰埋在院中树下以及抛洒黄河中的提议都被否决。清明,让死亡不再讳莫如深
我觉得他们都是“懂得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人,令我们敬畏,他们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清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她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符号,悄悄的,如一叶翩翩的轻舟,从历史的万重山中驶来,超越时空的问答,唤醒搁浅在现实泥潭中的现代人共同的记忆,让我们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富足,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清明,让死亡不再讳莫如深
每个人一出生,就走在生命的归途上,且走且珍惜。2019/3/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