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苍耳

作者: 一树清梦 | 来源:发表于2024-05-06 21:34 被阅读0次

    此文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那一天邂逅一篇散文《对樟树的一点观察》,把我的眼球牢牢吸住了。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篇力作。

    和那些轻易写就的文章迥然不同,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很久的观察和内心反复体验,随着时间的酒酿而散发出脉脉香气,丝丝缕缕,蜿蜒缠绕,弥散漫延,经久不息。

    时机到了,作者想必也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应该算是一篇快意之作吧!心动之余又读了一遍,还是感觉意犹未尽。

    它的作者是苍耳,一个很特别的名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是否和那种苍耳有一样的精魂?

    记忆中的苍耳是老家的一种植物,并不显眼,在荒野和田间地头经常可见,如桑葚般大小,黄棕色的外皮,椭圆形的果实上长满了钩刺。收割庄稼或者割青草时候,手脚不小心碰到它,果实会刺的人不禁一声“哎哟”。

    就是这么一种招人恨的植物,却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深入了解了之后,心里又升腾起了敬意。

    那是去图书馆续借过的一本书里的一篇,书的名字不记得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在网上翻遍了百度和搜狗,只见目录却找不到原文。时至今日,为了这一篇文章,我又去了一趟图书馆进行搜罗,谢天谢地,藏着这一篇的《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终于找到了!

    它就静静地躺在我眼前的书架上。心里不免慨叹:还是续借,才发现这一篇珍宝级的作品。尘世太纷扰了吧?我的心太容易被诱惑吧?只有灵魂终于安定下来,才能接近那一片天地,遇见想遇见的东西。触碰那些感觉的片段,触碰自己的心灵,相遇此文,那是偶然也是必然吧。

    文章一开头写道:我自以为对我的邻居——樟树了解最多,作者把樟树说成自己的邻居,运用了拟人手法,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可见他对樟树了解很深,所以那种感情非同一般。接下来把樟树和其他的常绿乔木做了比较,其他的乔木叶子是渐生渐落,落下来的大都清一色;而樟树的叶落大致集中在忽晴忽雨、乍暖还寒的春天间隙,却是驳杂不一、深浅不一。这种现象是一不留神被作者发现的,可见作者一直在探究这个“邻居”,时时刻刻,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于是作者写观察到的颜色之多:淡黄、配红、兼色、青碧。他观察的真仔细啊!若没有亲身多次的体验,审视,思索,就不会写得这么细腻、真实。

    接下来他写了樟树树冠的色彩富有层次感,写了顶部外沿、嫩尖部分、中间部分、内里底层、以及整个树冠给人的感觉。下面继续补充完美樟树的形象,分别写了不同角度下的樟树风采,有远视和俯瞰、有近看和仰视,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樟树别样的风采和内涵:烂漫、放浪、蓊郁、萧索、清峻。感受它们内在的驳杂和犹疑,原来那洒落的叶子就是它的一种言说。

    作者富有探究精神,为了搞清楚樟树落叶何以如此繁复,他就观察到樟树的老幼和高矮,还有它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高,这些因素决定了它的颜色,所以会出现绚烂斑斓和驳杂不一。

    读到这里,我觉得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散文标准,苍耳就像是中国现代版的法布尔,他在自己的“荒石园”里俯仰爬躺,就是为了邂逅心中的“虫子”。如果说没有法布尔的《昆虫记》,我们不会领略到昆虫世界的奇幻和奥妙;那没有苍耳,我们就不会对樟树有这么深刻透彻的了解!樟树和苍耳的缘分匪浅,缘分天注定,苍耳不愧是樟树的好邻居。

    于是我想到了:一篇文章也要天时、地理、人和来成全,哪一方面不到位,作品都不能达到心中的完美。恰逢这样变换的春天,居所和单位都有樟树,偏偏樟树闯进了苍耳的眼里,苍耳偏偏又是一个爱观察,喜探究的人。所以这篇文章就应运而生!那是创造发明、独一无二、那是心血的结晶。

    世间的模仿很容易,有独创才最难。惟其心力创造,所以真挚感人。力赞像苍耳这样的作者和樟树这样的好作品!

    一篇文章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审美息息相关。心思细腻的去写雄壮伟丽篇章,心胸豪放的去写细细碎碎的文字,这都是不合宜,都是屈才。有的擅长写小说,有的适合写散文,有的适合言简义丰的诗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一幅自由生动的画面,扬长避短,只有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适合的领域,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散发恒久迷人的光华。

    局限是自由,自由也是局限。苍耳的作品让我的心为之一动,反过来也说明我的审美也和他的类似吧。

    苍耳心中有香樟树,我心中也有一种树。不过苍耳和香樟树已经惺惺相惜.我和我的树还在遥遥相望,前方云遮雾绕,那棵树忽隐忽现,看似遥远其实也很近吧?但我知道:相遇的这一段路,要用我的双脚去走,也要用我的心去聆听和感受。

    为了心中的那棵树,我就虔诚地膜拜前行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苍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qr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