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师不让“零碎提问”、“话语啰嗦”,我赶快翻开相册看看自己的说课视频,不太熟练外,幸好没有闲话。掌握细节优化的本领对教师语言表达、文本解读、文学运用能力的要求很高。真正回归文本,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将自己的知识储备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吸收中思维、能动,这是件有趣的事。
一、文本解读,细处入手。
从课堂实录《爱莲说》针对谓语动词管宾语来停顿朗读指导、《孤独之旅》对杜小康心理的分析、《马说》的“11个‘不’”见命运—遭遇—主旨、“三个段末‘也’”见情感递进等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可见余老师在文本解读上下的功夫。学习名家,走出书本,回到教学实践后,也应该有抛开教参自己解读文本的勇气。文本解读与研究考题相结合,成绩提升和素养培养也能结合起来——这样,钻进文本去解读时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二、课堂环节,简洁深入。
1.精细的文本解读并没有影响课堂环节的简洁设置。
如《秋天的怀念》中“诗意地说话、细腻地品析、深情地背诵”三个环节的设置,《济南的冬天》中三个品析环节的设置,简单明了、逻辑清晰、层层深入。余老师的课堂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没有啰嗦套话、情感激进。这也是他对教师、青年教师的建议,我们应该记在心里。
2.课堂环节的简洁设置也没有影响教学深入、学生思维。
余老师的读、写、品、析的训练符合课标要求、紧贴考试大纲的同时,也注重学生文本解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秋天的怀念》“诗意地说话”这一环节,余老师示范“有一种爱叫做理解,在我暴怒的时候,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看着我的动静”,引导学生“观点+例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惊奇的。排比的结构、围绕“爱”的多维度思考、观点举例说明、从文中找答案……既训练了听说写作、提炼总结,也训练了逻辑思维、爱的理解。学生的感官和大脑,是真的在活动的。
再如《济南的冬天》第三个出题环节,余老师连贯自如地出示了四种题型,不动声色地训练了学生的“做题”能力,并且及时“分层给分”,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思考与满分答案的差距。看似简单的模块教学,蕴含着很深厚的功力。
三、几点体悟,几点反思。
然而,余老师的课堂风格随不同文本体裁的变化而变化,虽然余老师娴熟严谨的语言表达与学生精准感知其语言深度的能力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但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深受感染。这就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吧。
我的课堂导入不够简洁,形式花哨,铺设过长,这一点需要改正。我的思维跳跃导致课堂结构不严谨,文本解读后的课堂模块设置还应该再细细考虑,逻辑不能混乱。另外要考虑受众对象,注重思维引导,训练有针对性,学生在获得知识、感知文本、过程思维的同时,还应该对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识。我要多下功夫,多多考虑。
在书99页,余老师用成语印证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同时,也时刻在为中考、高考积蓄知识。我们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我们的教学也应有长远目标,不止往前三年五年,甚至是学生的终身发展。也许我说得有点大、有点空了,但我们做的本身就是存善意、致良知的事情。
说得远了。细处有学问,细处见诗意,语文人人都会,语文也是细活深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