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育儿点滴说简宝贝婚姻育儿
双博士夫妻培养的孩子会木讷迟钝,陪伴和金钱,孩子最需要哪个?

双博士夫妻培养的孩子会木讷迟钝,陪伴和金钱,孩子最需要哪个?

作者: 艾米儿育儿 | 来源:发表于2019-04-11 11:31 被阅读5次

    最近听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她讲到里面的一个案例:一对双博士夫妻的孩子4岁多了,虽然其他都正常,但是行为表现却木讷迟钝,还不如他们家保姆的孩子机灵,这对博士夫妻很犯愁,找她咨询。

    01、双博士家庭抚养孩子的方式

    原来,这对夫妻两人都是知名大学的博士,两个人都在不错的外企工作,婚后育有一子,因为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妈妈生了孩子刚满3个月,就返回工作岗位了。因为家里老人也没办法来帮忙照顾孩子,他们只能请保姆。

    平时两个人工作太忙,妈妈为了晚上能睡个整觉,不耽误第二天工作,晚上也把孩子交给保姆照顾,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家保姆更换频繁,孩子三岁前更换了好几个保姆。

    于是他们家孩子就在频繁更换保姆,每天见到爸爸妈妈的时间少得可怜的情况下成长,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和保姆阿姨待在一起。

    想想这个孩子就很让人心疼,明明父母都很出色,但是孩子却很少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这样极度缺乏父爱母爱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有安全感?

    孩子3岁前正是依恋爸爸妈妈的时候,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却要适应经常更换的保姆阿姨。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在战战兢兢中变得很乖,因为很少有情感交流和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心理得不到爱的滋养,在不同的成长敏感期得不到相应的疏导和回应,有的孩子就会变得封闭自己的情感,严重的甚至会“自闭”。

    02、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

    家庭抚养到底什么最重要呢?很多爸爸妈妈觉得,自己努力拼命工作挣钱,还不都是为了孩子?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经济条件,以后孩子上各种兴趣班需要钱,买大房子让孩子住得舒服需要钱,孩子的各种开销都需要钱,不努力挣钱怎么办?

    这些都有很道理,但是,爸爸妈妈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唯独忽略了幼儿作为一个小小的生命体,在3岁前幼儿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爸爸妈妈的陪伴,特别是妈妈的亲自陪伴。

    3岁之前,是孩子对爸爸妈妈的高度依恋期,是心理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了将再无法弥补。

    于是,李玫瑾教师提出了“心理抚养”的概念,她呼吁母亲孩子三岁前要亲自抚养孩子。

    虽然说妈妈不能全职在家里带孩子,但是起码晚上回家了要让孩子睡在自己的身边,感受自己的气息。

    我们会发现,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即使坐在自己家百万的豪车里,他们还是更羡慕可以坐在爸爸妈妈骑的电动车和自行车上的小朋友。因为在他们的衡量标准里,不是哪个价格更贵,而是哪个更有趣,更自在好玩,有趣的才是他们需要的。

    03、很多人觉得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这么小,谁带都一样

    同事娜娜的女儿半岁后就放到农村老家爷爷奶奶家抚养了,她和老公工作忙,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去来了她都很伤心,她说女儿见了她很陌生,不和她亲。

    她女儿三岁后,他们接到了身边上幼儿园。那天她把女儿带到我们办公室,我们看到一个睁着怯生生大眼睛的小姑娘,害羞不敢说话,喜欢躲在妈妈的后面,她的女儿半岁前我们见过,两只大大的眼睛非常可爱机灵,见人就笑,人见人爱。

    不到不得已时候,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到老家全权交给老人抚养。

    现在很多家庭迫于工作和生活压力,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这也是目前的社会常态,有的虽然在身边,但是白天晚上都让老人带。这样的话,孩子最熟悉的人是老人,最熟悉的气息是老人的气息,行为习惯模仿老人,对妈妈的依赖会越来越疏淡,他们看到别的孩子与爸爸妈妈互动时候,会满眼的羡慕。

    如果家庭不允许自己三岁前全职陪伴孩子,那么起码晚上睡觉时候,可以让孩子睡在自己身边,填补下孩子白天对妈妈爱的渴求?

    如果白天晚上妈妈都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妈妈哪里有时间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个敏感期?哪里有时间和孩子展开亲密的互动,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呢?

    朋友小蕊是一个非常注重自己享受的人,儿子出生后她怕儿子影响自己休息,白天晚上都让儿子和姥姥睡,而姥姥是一个强势的人,加上身体状况不太好,喜欢生气发脾气。瑞瑞的儿子长的白净帅气,平时也懂礼貌,但是瑞瑞经常发愁说,每天晚上家里都会经历一场战争,她儿子总是无理取闹,还动不动就发脾气,扔东西,大哭大闹,气的她把儿子关到门外。她说现在晚上都怕回去了。

    我们都知道,老人带孩子,只能满足孩子的温饱,孩子的精神心理渴求与成长的陪伴,除了爸爸妈妈,其他人无法取代。

    李玫瑾教授说:“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于早期。”

    04、很多成年后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都可以归结到婴幼儿童年时期。

    所以,不管妈妈工作有多忙,即使晚上带孩子睡不好,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在孩子3岁之前,晚上一定要亲自带孩子,陪伴孩子,给孩子心理上的安抚和依恋。

    幼儿时期孩子爱的缺失,爸爸妈妈花费几十倍的努力也难以弥补

    那些从出生到三岁左右被送到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家抚养的孩子,即使被爸爸妈妈接到身边后,和爸爸妈妈的感情也疏远,这个疏远在以后的生活中是无法弥补的,孩子心理最可信赖的是带他的老人,而不是爸爸妈妈。

    批评教育是建立在信任依恋和感恩的基础上的。

    三岁之前的有效陪伴可以建立孩子与爸爸妈妈的依恋和感恩关系,如果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没有管孩子,孩子对爸爸妈妈在心理上不亲,以后犯错误爸爸妈妈的批评他们也不会听取,孩子从心理上只接受最亲的人的教育批评。

    我们看到一些新闻报道会发现,为什么一些孩子成年后的一些犯罪行为让人不可理解?表面上看着也正常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因为妈妈管教太严而拿刀杀害妈妈?为什么有的孩子家里明明很有钱,还喜欢偷家里的钱?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曾经找李玫瑾教授咨询:自己事业做得很大很成功,但是就头痛一件事,他的儿子不好好学习不说,还喜欢偷他的钱,每次金额都很大,偷了钱就请同学们海吃海喝海玩,完全不听爸爸妈妈的教育。最后追究到孩子幼儿时期,当时爸爸妈妈为了创业,孩子出生不久就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抚养,直到上小学才接到身边。

    05、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爸爸妈妈的问题

    智力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但是性格则和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关,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成长有关。

    孩子婴幼儿时期和谁接触最多,谁的性格对孩子影响就最大。

    大多数爸爸妈妈为了多挣钱,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在孩子前三岁最需要妈妈的时候,把孩子推开,让孩子在一个不固定和没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中生活,到孩子后来出现问题后,家长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疑问,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样?明明自己和孩子爸爸都高智商,事业做得很好,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不争气,不听话,总是惹事呢?

    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孩子幼儿时期,可以从童年的生活环境中找到原因。

    一个从小没有被尊重,没有感受到快乐的孩子,长大后他就不会有阳光健康的心态;一个没有被爸爸妈妈善待的孩子,长大后他怎么善待别人?他不被尊重,他怎么自尊?怎么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成年人给了他什么,他就会回报什么!

    06、对于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爸爸妈妈都认为,金钱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这只是我们成人强加于孩子的一种想法。

    幼儿时期孩子的想法很单纯,很简单,只要爸爸妈妈陪在身边,陪他们一起玩耍,陪他们一起吃饭,看看书,做游戏,他们的整个世界都是快乐愉悦的,他们的心灵都是被爱包围,是充盈丰富的!

    想想我们童年时候,家里经济条件虽然不好,但是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一颗小石子,小土堆都可以玩的很开心。

    所以,幼儿时期的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爸爸妈妈的高质量陪伴,是他们心灵需要依恋时候,爸爸妈妈能给与他们安全感;不是把孩子丢给老人,在白天见不到爸爸妈妈,晚上依然让孩子睡在老人或者保姆阿姨身边,他们从出生离开母体,就需要继续闻着妈妈气息安然入睡,需要的是摸着妈妈的手臂,搂着妈妈的脖子亲昵撒娇。

    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老人或者保姆带孩子,不如想办法尽量自己多带孩子。

    婴幼儿时期给孩子心理涂上什么样的色彩,孩子的一生都会以此为基调来生活!

    所以,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在孩子3岁前,为了多挣钱而错失孩子婴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不然以后即使用再多的金钱, 也买不回孩子曾经丢失的爱与陪伴,买不回孩子阳光健康的心理,换不来孩子因为幼儿时期爱的缺失而很难感知到生活的自在轻松与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博士夫妻培养的孩子会木讷迟钝,陪伴和金钱,孩子最需要哪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tt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