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原创作者】|云仙子
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日新月异,成为引领时下人们方便快捷阅读的风向标。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和潮流。
正如一位纸媒编辑所言:“新媒体抢光了我们的读者。”这句话无疑折射出多少报人的无奈和心酸。
如今的纸媒还有人阅读吗?究竟真的还有多少人每天捧着报纸去阅读?其实,这个问题就像秃子撒(sa)上的虱明摆着,不说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是纸媒、报刊和杂志的黄金时代。每天人们不读报、不看电视、不听广播或者收音机,就好像与世隔绝了一样,心里发慌。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平均每三秒钟不摸一下手机,不瞅一眼手机屏,心里就会发慌、着急、难受。
那时候,我家年年都要订阅《华商报》。这份当时在古城西安最为红火的报纸,盛极一时,把一些省、市知名报刊硬生生地挤压得鲜有市场。
那时候,报纸的编辑和记者都特别给力。一旦发生了什么大事件,《华商报》记者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进行现场采访和及时报道。
老百姓嘴边的口头禅就是:看兀事,《华商报》都登了云云,以体现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及时效性,彰显《华商报》的影响力及在大众心目中位置和分量。
每天午休前,阅读当天《华商报》,是我的一种莫大享受和放松。她,欢快地从我的生命历程中走过,默默地陪伴了我许多年。她,开阔了我的视野,拓展了我的思维,进一步提高了我的阅读水平,在文学写作上更使我获益良多,人生过得充实而愉悦。
记得那一年,《华商报》向广大读者征集关于纪念路遥的作品,我写了一篇《怀念路遥》的文章投给了报社。《华商报》记者刘慧热情洋溢地给我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收看《路遥》纪录片首映式的活动。我当时因工作忙碌,实在走不开,遗憾地错过了那次极其有意义的纪念活动。至今想起,心中仍然充满了遗憾和懊悔。
《华商报》那时候的办报理念特别时尚新颖、前卫大气。为方便民众,当天报纸必须投递到户,订阅时也是上门服务,特别温馨亲民。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纸媒的市场宛如秋天的枯叶,日益萧瑟,《华商报》也难逃被市场经济抛弃的命运,慢慢地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都曾经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学梦;都曾以自己的文章能在纸媒上发表为荣。
目睹一家家曾经辉煌过的纸媒、报刊被新媒体击落得七零八落,纷纷“阵亡”,令人唏嘘,感慨万千……
但感慨又如何?无奈又能怎样?
我想说的是:除了变,一切都不会长久。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变化之中,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假如有的话,就不会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就不会有创新思维和理念;就不会有开拓进取的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锐意进取,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