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龙场悟道与知行合一

作者: 寒江晓瑟 | 来源:发表于2023-02-23 06:40 被阅读0次

明朝有很多奇人,比如打赢北京保卫战的于谦、抗倭英雄戚继光、内阁首辅张居正,还有今天要介绍的横跨思想、哲学、书法、军事、教育五大领域的牛人王阳明。

牛人从小就特立独行,立志拯救世人,学习圣贤之道,精通骑射技艺,十八岁时立志要成为圣人,深入研究朱熹格物致知之道,如痴如醉地格竹七日七夜,却开始质疑大儒朱熹的理论。

出生在那个时代,他自然也难逃参加科举、进入官场的命运,后因得罪当时手握大权的太监刘瑾,被当廷杖责四十大板!他几于丧命,又被贬至荒无人烟的龙场。

他是不幸的,遭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因为龙场成为他生命中的重大转折点。就是在这个地方,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与理想,静心思考一系列哲学问题,从而参透了人生真谛,这一过程被后人称之为龙场悟道。

他悟出了格物致知的真谛。过去格物时将重点放在具体事物上,却忽略了本心,哪怕消得人憔悴,也“格”不出名堂,反而容易焦躁不安。正确的格物应该从内心出发,心即是理,存天理就是要把心放在第一位。理在心中。

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思考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无论任小知县,还是大巡抚,或是一介布衣,他的内心不再有波澜,真正达到了荣宠不惊、去留无意的境界。

宁王叛乱时,皇帝御驾亲征的队伍尚在途中,他凭借自身的机智,很快平定了叛乱,令人对身为文臣的他刮目相看,但同时却大大扫了正德皇帝的兴致。他没有等来皇帝的封赏,反倒被诬告谋反,差点遭遇不测。

这个经历让他悟出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道理。

仅仅“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自己思考的深度,去做与之匹配的事情,只有达到知行合一,思考本身才更具光辉、更有价值。

致良知则是知行合一思想的升华。不同人“知”的层次不一样,有好有坏,有高有低,致良知就是先分清孰优孰劣,孰好孰坏,孰是孰非,再根据自己的思考去行事。

由是,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建立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八个字是阳明心学入门的秘诀,而知行合与致良知是其中的精髓。

当年明月先生评价王明阳: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孔子是公认的至圣先师,能与孔子并称为圣的,只有王阳明。他所崇尚的求知精神,现在仍被奉为“圣旨”,而阳明心学成为解答人生疑惑的典中典。

相关文章

  •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经历了什么?为何会有“龙场悟道”之说?

    读书评阅读书籍分享:取其精华(2)《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经历了什么?为何会有龙场悟道之说? 这...

  • 《五百年来王阳明》D7

    龙场悟道之前,看到的是王阳明与“我心”连接的深度。龙场悟道,呈现的是王阳明与“世界”连接的深度,“把一滴水放进长江...

  • 关于龙场悟道的理解

    龙场悟道,王阳明究竟悟出了什么? 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一直寻求如何做一个圣人,圣人会怎么怎么样,龙场悟道之后,王阳...

  • 王阳明心学认识论中的“知行合一 ”思想探析

    王阳明心学认识论中的“知行合一 ”思想探析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知行合一是他取得的又一个硕果。 本文试着还原王...

  •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以知行合一教人。虽然王阳明早期解释知行合一时,知有认知和知识的意思,不过据他所说,未点出良知二字...

  • 读王阳明大传小记

    对王阳明有印象是在读《明朝那些事》的时候,作者对王阳明有浓重的介绍,格竹,龙场悟道,心学,知行合一,都有说到,对格...

  • 取之于民用之愚民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为什么悟道?初心是什么?悟道的是什么? 为什么悟道?王阳明自幼立志做圣贤,但在现实...

  • 王阳明一生三次悟道

    【龙场悟道】是第一次:1508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内容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龙场悟道,得出“心即...

  • 知行合一具有“为善”和“去恶”两层含义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应邀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首次提“知行合一”之说,这一年王阳明虚岁37...

  • 龙场悟道

    《知行合一》的开篇序章就讲述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龙场悟道与知行合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tz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