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一切判断的逻辑形式在于其中所含概念的统觉的客观统一。
先验逻辑立足于认识论立场,它本身是认识论,是一种认识规律,认识的逻辑结构。先验逻辑是从内容角度来理解的形式逻辑。逻辑的最高原理和认识论的最高原理都是统觉的客观统一。
康德指出判断或者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定言判断),或者是判断之间的关系(选言或假言判断),但重点在于具体的关系要关涉内容,即概念与对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形式逻辑并不关心内容,它只考虑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判断并不是任意主观地把两个概念挂在一起,它要把两个概念联结到一个共同的对象当中,所以它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有效性,而是要求客观有效性。
被给予我的知识的这些关系有两个层面:一是属于知性的关系——先天的,必然普遍有效的,客观必然性;二是按照再生的想象力规律的关系——后天偶然的,只有主观有效性。而判断的客观有效性就体现在跟知性相关的那些方面,知性的范畴使知识有了普遍必然性,消除了休谟所讲的飘忽不定的习惯性联想。我们靠这些范畴给自然界立法,使知识成为客观。
“一个判断无非是使给予的知识获得统觉的客观统一性的方式。这就是判断中的系词‘是’的目的,它是为了把给予表象的客观统一性与主观统一性区别开来。因为它标志着这些表象与本源的统觉及其必然统一性的关系,哪怕这判断本身是经验性的,因而是偶然的。”
在“小洛是温柔而狂乱的”这句关于喵星人的判断中,并不是说在我经验性的直观中主语和宾语必然相互隶属(经验仅仅代表偶然性,小洛完全可能具备其他任何属性:会说话,能听懂人言),而是说借助于我直观的综合中统觉的必然统一是相互隶属的。如果我要形成关于这一特定喵星人的知识,就要按照对一切表象作客观规定的原则,这些原则都是从统觉的先验统一原理派生而出的。只有这样形成的判断才是客观有效的
“是”是一种行动,它有创造知识的作用,带来了新的知识。通过这个“是”,表达了本源的统觉,表达了自我意识的客观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建立起了一个客观的对象世界。
“是”表达了这样一种客观性的关系,哪怕这判断本身是经验性的,因而是偶然的,它里面也有必然性。“S是P”这样一个判断,它完全可能是一个后天的经验判断,一个偶然的判断,但是只要它是客观的判断,那么它里面就包含有必然性。在“物体是有重量的”这个后天综合判断中,物体有重量是偶然的(例如不在地球上,没有万有引力),但把“物体”和“重量”联结在一起的条件是必然的。物体有什么样的属性是偶然的,但物体一定有属性则是必然的。范畴给上述判断提供条件,提供可能性。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