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飞鸟集•作业本
《露天电影》分析(2)课堂笔记

《露天电影》分析(2)课堂笔记

作者: 东风满树花 | 来源:发表于2023-07-19 16:31 被阅读0次

上节课卓老师带着我们分析了《露天电影》的题目及开头部分,并总结了第一小结,把这小节概括为:半路下车。

他看见了草垛旁立着的界碑,上面刻着两个⽑笔字:扎下。

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写“界碑”?

扎下是一个世界,15年前的世界。秦山原现在是省城里的教授属于文化人的世界,通过界碑,他从外部世界进入到15年前扎下那个内部世界。界碑是个标志或按钮,从这里进入到扎下,秦山原的生活轨迹就产生了变化。

秦山原在扎下停留了,他必定要进入扎下,展开在扎下的故事。进入扎下这个场景肯定是必须写的,作者不是叙述性地描述,看作者是怎样让秦山原进入扎下的?

要去的地⽅叫海陵,⼀个挺⼤的镇⼦。但秦⼭原决定在这个叫扎下的村⼦停下来。
他⼀路甩着鞋⼦上的泥,来到界 碑下,蹲下来用⼿指在泥地上写 “扎下”两个字,然后和碑上的字比 较,已经不像了。他扳着指头算了 算,⼗五年。如此漫长,⾜够把头 发⼀根根地白。秦⼭原掏出⼀根 烟,打⽕机怎么也找不到,⼝袋和 包都翻过了,可能丢在车上了。

上小节秦山原要下车,司机很诧异说了句“还早呢!”现在把目得地“海陵”这根线拽下来。

“甩着、蹲下、熬、扳着指头、掏出”这几个动词,一是回应前面对天气的描写,二是让进入扎下这个场景画面性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秦山原掏出一根烟,打火机怎么也找不到,前面车在路上抛锚,下雨。现在秦山原甩泥、找不到打火机这种迟滞、阻碍性的描写暗示这段旅程不顺利。

他叼着没点上的烟往村庄里面看,先 看见⼀只鸡沉重地穿过空街面,⽻ ⽑被雨打湿。然后是⼀个挺着肚⼦ 的小孩,他看见了秦⼭原的花伞, 接着才看见伞下的⼈。秦⼭原对他 招招⼿,小孩慢腾腾地往这边⾛, 赤着脚,裤⼦斜吊在圆鼓鼓的肚⼦ 上。

这里为什么写先看到鸡,而且是只羽毛被打湿的鸡?

作者通过各种不顺的环境描写暗喻了一个落汤鸡的形象。

接着描写小孩先看到了秦山原的花伞,再看见伞下的人。为什么要描写花伞呢?

那个时代农村人不撑花伞,所以花伞显得特别,一个教授撑着花伞也说明了他的性格比较“闷骚”。

写作的第一原则是准确,第二原则是简洁,第三原则是顺畅。这里对小孩的描写“ 赤着脚,裤⼦斜吊在圆鼓鼓的肚⼦ 上。”这些细节的描写非常准确。还有前面写秦山原甩着脚上的泥,因为写了是雨中,所以这些细节描写特别得准确。

作者没有一股脑地通过描写人物外貌来描写一个人,而是通过视角的转换,分层次地通过一个个场景来描写了不同人的人物外貌和性格。

他也打着伞,⾛到五步开外停 下了。看起来有七⼋岁,⼤脚趾在 泥⽔里钻来钻去。⼀直到秦⼭原站 起来,小孩也没吭⼀声,就对着他看。秦⼭原只好开了⼀个滥俗的 头:“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小孩说,“我不认识 你。 ”“我是谁?”秦⼭原笑起来,“回 家 问你爷爷你爸爸去 。
“你爸是谁?”
“不告诉你!”小孩转身就跑,甩 起来的泥⽔落了秦⼭原⼀身。

这里秦山原问小孩叫什么名字,小孩子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迟滞性的描写让情节产生波折,产生冲突,引起读者的兴趣。

小狗日的。秦⼭原忽然想起,很 多年前他总用这四个字骂小孩。他 对着 小孩喊 :“你看过露天电影吗?”
“没有!”小孩头都没回。

“我是谁?”秦⼭原笑起来,“回家问你爷爷你爸爸去 。”这句话显示了秦山原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小狗日的。秦⼭原忽然想起,很 多年前他总用这四个字骂小孩。

“小狗日的”这四个字的描写显示秦山原已经慢慢进入到15年前那种被人仰视的无限崇拜的状态中去了。他已经进入到扎下的角色了。

“你看过露天电影吗?”这句话一点点开始揭露人物的身份了。

总结:上节课卓老师在讲小说元素时说道“文章喜山不喜平。”情节不跌宕起伏的文章引不起读者的兴趣,情节的推动和变换需要我们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我们要让故事的场景有画面感,不要平铺直叙地用叙述性语言来描写。要善于分层次地用不同视角的转换来立体地展现一个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露天电影》分析(2)课堂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vo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