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一说起秀才,大家可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星爷的经典角色---唐伯虎。不过唐伯虎不是秀才,他中过举人,还是当年江苏省乡试的第一名。
![](https://img.haomeiwen.com/i6475893/b916c634f45725f8.png)
今天人们对古代的了解多来源于影视作品,而非那些浩繁且枯燥,但非常严谨的史书典籍。
可电影、电视主要是为了大家娱乐消遣,故以戏说为主,没几个导演、编剧愿意耗费巨大的精力去较真考据。
所以长期以来,大家对古人的误解越来越多。
我们知道秀才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最低的一等,比起举人和进士,简直就是灰头土脸。尤其是大家看过《明朝的那些事儿》之类的书籍,出入其间的都是杨廷和、于谦、张居正一类的人中龙凤,相形之下,更觉得秀才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
不单是今天,从古代起,许多戏剧和文学作品就把秀才丑化为穷酸秀才。于是大家对秀才的印象也越发恶劣,好像他们就是一帮穷书生,没官做,没钱赚,成天磨嘴皮子,搬弄是非。
然而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 02 -
不得不说,今人虽难免菲薄古人,但对秀才这个身份,大家还是太小看了。
现代人经常关注每年各省的高考状元,久而久之,竟以为过去的状元跟现在的高考状元差不多。不但如此,还由此倒推,状元进士是博士生学历,举人是研究生,那么秀才就是普通的小本吧。
这个脑洞开得实在是太荒谬了。
先不说现代的状元与过去相比,难度和水准都差着好几个数量级。恰恰出乎所有人的想像,过去秀才虽然入不了朝堂,但在民间却有着相当崇高的地位,以及实惠,绝对不是今天满大街的本科生能相提并论!
首先来给大家科普一个问题:秀才有多难考?
还真以为秀才只相当于普通本科生?就算是,那也是一流高校的本科生。
以离现代最近的清朝为例,秀才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录取人数按各县人口划分,从小县的十几个到大县的三四十个不等。
梁启超曾说过:“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看来录取率也就1%。而且梁启超提到的童生只是一种身份,并不是指童子或年轻人,屡试不中的老人也叫童生。
现在一个高考大县,每年也就5000人左右参加高考。相当于要想考中秀才,至少高考成绩要排在全县前50名。这水平,不说清华北大,至少上交、复旦、浙大等top 10的高校是没跑了。
不过与现代高考狗、考研狗们不同的是,古代科举不限年龄,今年不中,后年可以再考,有的人穷其一生都在赶考。
现代社会,一个成年男子不可能为了高考而复读七八年,总会有就业的压力,也不可能一边工作一边准备高考,所以复读生的压力都会很大。可过去参加科举的考生多是脱产的富家子弟,读书考试只是个副业,完全不必太过执着。
同在一个科举考场,有的人是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复读生。这压力,想想就觉得可怕。
举个实例,被奉为千古圣人的曾国藩,他老爹曾麟书学习就非常用功,但还是屡试不第,一直考到43 岁,连续考了17次之后才考中秀才。
有人说曾国藩生性愚钝,那只是他反应慢,但深度思考的能力绝对不差。作为他爹,智力也不应该太次。
可见一般人考个秀才有多难。
- 03 -
如果把秀才考试比作高考,那就太寒碜秀才了。
你以为考秀才一次就完事?
先要在县学(县里的官办学校)通过县试,然后才能去州府参加府试,府试通过之后,才有资格参加院试。
看看,平时被大家嗤之以鼻的考秀才,也要连闯三关。
这其中,县试和府试分别由知县和知府主持,就是说县委书记和市委书记要亲自来主持考试!
别说现在的高考,就算公务员考试也请不到县领导和市领导的大驾吧?
这还没完,秀才的最后一关院试,必须由钦派的学政主持,就是中央直接任命官员下来监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6475893/596766804c583bec.jpg)
看来连考个秀才都有这么高的逼格,那绝对值得秀才们炫耀一生了!
- 04 -
现在考上重点大学的人确实是家人的荣耀,但从长远来看,不过是他们将来谋生的格局高了一些。国家不包分配以后,现在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求职也不容易了。
在古代,考上秀才的人不但有了学历和学位,虽然不能像举人一样进入国家公务员的编制,而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也会有许多特权和实惠,这就不是现在的大学生可以比拟的。
那么秀才能享受哪些特权呢?
特权一、免除徭役
官府不能向秀才,及其本人的若干直系亲属摊派劳役;秀才种田不用交田税;秀才读书、赶考还能享受县政府的补贴。这算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吧?
如果中了举人,这个优惠就更大了,可以免除名下数十人的劳役和百亩左右的田税,相当于开公司不用缴税。这样一来,就有不少人为了逃国家的税,主动挂靠到举人名下,今后只向举人交粮。
特权二、见官不跪
电视里演的普通老百姓无论在县衙还是街上,见到县太爷要跪下来磕头,嘴里还要高呼青天大老爷,这是真实的。但秀才只需拱手作揖,叫声老师即可。别人跪着你站着,这权利怎么样?
特权三、免于刑讯
不光在古代,现代社会“刑讯逼供”都在司法界难以根治,我们知道现在很多著名的冤案,像聂树斌、佘祥林都是屈打成招造成的。
凡夫俗子,一旦卷入官司,承受不住刑具,就当了冤大头。而秀才可以免于刑讯,如果非得用,必须要报省学政批准。
有功名的人即使卷入案件,也可以享受不用亲自出庭的待遇,即使被判了罪,也要先革除功名再下狱。这相当于现在人大代表的司法豁免权。
人身安全有了保障,这是多大的实惠!
特权四、可以直接与官府沟通
即便是现代社会,普通百姓想进县政府,直接见书记,那也是相当的难。而秀才平时就可以求见地方官。
古代尊师重教,县太爷对有功名的读书人也不敢怠慢。
这样一来,秀才对地方政务就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老百姓想见官,除了拦路喊冤这种高风险的行为,求助于秀才似乎更稳妥。
古代的政府没有现代这么多部门和职能,而且到县一级为止,县以下的乡镇都是靠乡绅势力来维系。因此,中了秀才的人就成了县官治理百姓的重要桥梁。
说得隐晦一些,这样的话语权是可以变现的。
如果秀才对当地官员不满,甚至可以到上一级政府上访,要是再有个中了举人的同学,影响力就更大了。
第五点,说不上特权,跟现代一样,秀才身份也能抬高求职身价
秀才可以在乡里开私塾当老师,相当于名校大学生回乡办学,名气和实力那还用说?
如果不满足于乡村教师的收入,秀才还可以去大户人家当私教,收入也是相当丰厚。
更加有才的,还可以开馆授徒,广泛传播自己的思想。比如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中举之前就在家乡创办了万木草堂,结结实实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走向。
中秀才已经很难了,但毕竟凡人还可以企及,至于举人、进士这些更是难如登天,比拼的也不光是努力和智商。比如考进士除了四书五经,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策论,相当于现在的时事政治。
古代没有新闻、报纸,读书人靠什么了解天下大事呢?有些世家子弟可以拜到名师门下,不但知晓时事,还能指点当朝政局,甚至皇帝个人的喜好。想想《琅琊榜》里琅琊阁那手眼通天的势力,能考中进士的人,必须要上琅琊阁这种级别的培训机构。
所以很多有卓越才能的人往往也只能止步于秀才。但至少秀才的身份能助他们跨越成功的门槛。
历史上就有很多秀才留下了丰功伟绩。名医李时珍就是秀才,江南大才子,曾经当过直浙总督胡宗宪首席幕僚的徐文长是秀才,清末一代枭雄袁世凯也是秀才。
最后一点,秀才也是可以做官的。
比如清朝就给广大考不上举人的秀才们一点福利,朝廷会安排一些选拔考试,秀才通过这些考试,成绩优异的,可以叫做“贡生”。贡生经过多番考试,幸运者可以被授予七品小官,比如知县、教谕等,虽然这个比例相当的小。
- 05 -
当然,秀才最大的潜能还在于他有资格在科举的道上继续走下去,谁知道将来会不会中举人,中进士呢?
大家看不起秀才,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习惯了从一个角度看问题。站在从上往下看的视角,总觉得秀才就是考不上举人、进士的loser,是倒霉、无能的代名词。
现在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清楚了,被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丑化的秀才,其实在政治待遇上有一定的特权,在经济上还能享受一些福利。总体的际遇已然强过老百姓太多。
历史的真相其实就是这样诡异,并且常常颠覆我们头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