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了微信圈里的一条微信,心中感触颇深。微信内容大意是:谁拥有一个父母亲铺就的金色童年,成人后道路就会荆棘丛生。当然,这个观点有点太过绝对。究竟是“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似乎皆有可能。但我认为,父母不管给孩子创造了怎样的条件,都应该在孩子童年的时候,让孩子遭受挫折、坎坷,从而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抗挫能力。父母切忌为孩子包办一切,把孩子培养成虎皮鹦鹉,好吃懒做,丧失生存的技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现在的六〇后和七〇后,大多自理能力都比较强,原因是他们的童年都比较艰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过早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帮父母干农活,挣工分,带弟弟妹妹,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为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大多家庭孩子都比较多,又赶上自然灾害,物质比较贫乏,衣食住行受到很大限制。我是七〇后的孩子,我对那段岁月感触颇深。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早点”,上学时,肚子饿得咕咕叫,是经常的事。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上学时,爸爸妈妈给炒黄豆、包谷,兄弟姐妹一人一小撮。吃的时候以粒计算,“把”的概念从来就没有。条件差,饿着肚子上学是经常的事。我们那时候,肚子吃不饱,却经常参加集体的劳动。春天,学校会放春种假,而且十天左右。大一点的学生,回去就是壮劳力,翻地、运粪,播化肥,样样都是行家,我们年纪小的学生,回去也有事干,积肥、牵牛、点荒等力所能及的农活就等着我们。平时放学回家,给父母烧炕、扫地、做饭,周日,都要到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春天,除麦子地里的草。麦子行距很窄,锄头也很窄 我们一锄头挨一锄头,既除掉了野草,又给地麦田松了土。这是非常细致又费时的活,我们十几个学生,一天也就能刨一亩地的麦子。夏天,给玉米打贼牙 施肥,把燕麦,捋燕麦籽。暑假里,大人割麦子,我们编腰绳、捆麦子;大人拉麦子,我们拾麦穗;大人吆喝牲口打场,我们送水、推推板、牵牲口。秋天掰玉米、脱玉米……干不完的农活。这些农活,有的是给家里挣工分,有的是参加集体的义务劳动,不计报酬。你想想,我们那时七八岁的孩子,肚子都吃不饱,却参加集体劳动,干一些于身体、年龄不成正比的事情。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
![](https://img.haomeiwen.com/i10356913/02e67dccafe4a544.jpg)
记得我们上小学三年级时,某天,我们去一队掰玉米。全班四十六人,一下午,要让我们掰五亩地的玉米。从学校出发,步行五六千米路,到一队时,已是精疲力尽。为了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班主任给我们分了工,全班分组开展劳动竞赛,优胜者本周每人奖一面小红旗。为了荣誉,我们的疲劳一下子跑到了九霄云外。我们个个生龙活虎,即刻投入紧张的劳动之中。十岁的孩子,面对比自己两倍高的玉米杆,只能把玉米杆折断掰玉米。脸挂破了,手磨烂了,我们毫不畏惧,使出吃奶的力气,终于提前完成了任务。
那时,我们似乎干活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多。但我们学习起来,劲头十足。说实话,当时让我们干活的时候,心中也有些许不情愿,但不干活就没饭吃,不干活就会挨老师的批评。所以,都会想通的。干活,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愉快;干活,帮父母分担了工作,尽了家庭成员的责任。
我们的童年,就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劳动,使我们坚强,使我们热爱学习,使我们体谅到父母的艰辛。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青涩时光,因为它记录了我们童年成长的足迹,使我真正了解到了劳动的意义,使我提前踏进了社会,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为我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