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一年之前,无意中在豆瓣上看到《山月记》的几个段落摘取,看了不过几行字就被深深打动,于是就找来认真地读了一遍。
不过是一个不到5000字的小短篇,第一遍看完觉得很厉害。其实我已经不应该用厉害这个词,但现在头脑空空,完全找不到词来形容心里的感觉。于是写过几十万字的我,还是只会用厉害这个词来形容。
很久以前,我那上海音乐学院毕业执着于音乐启蒙的舅舅用极其激动的语气和别人谈天的时候说:音乐是最能打动人的。当然这不是原话。而坐在不远处学过绘画,见识过美术馆巨幅《伊凡杀子》,正在爬梯上外网找设计素材的我觉得他的意见很浅薄。我至今无法忘记当年《伊凡杀子》带给我的震撼,但我还是觉得,真正能够直击人心的肯定是最简单的东西,没有任何形式或者色彩,那就是白纸黑字。
其实我自己在写东西的很多时候都很迷茫,我总是会想到那些电子屏。那些越做越精彩和刺激的电影和游戏,那些新兴的艺术形式。我说它们也是艺术,因为那些东西做得真的很好,开发者从各个角度都花了很多力气,它们的体验感也是越来越强的。我总是会想,到现在这样的地步,白纸黑字要怎样才能保持竞争力;没有直观的表演和特效,该如何留住读者呢?
后来我看苏童的《最荒凉的动物园》、看冯骥才的《楼顶上的歌手》,被他们深深打动。然后我会想,这大概就是文字的力量。因为他们没有去讲一个非常跌宕起伏,牵动人心的故事;或者说有性格特点非常鲜明的人物,或者说大量堆砌生活细节,都没有。我觉得我能被感动是因为看到了作者的感情,看到了文字以外的作者,就是这么简单。
其实像《山月记》这样的东西我很难评,因为在如今看来主人公变成老虎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而小说的大部分也是从主人公嘴里说出来的。换一个作者这么写我肯定要打一个差,并且写批注说“展示,而不是告诉读者。你得想想其他的手法。”但《山月记》里的这几段叙述真的很打动我,就好像看到了山间松前的明月,这种感动我现在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在写之前我查了一些读后感,我很反感很多人说的要看清自己,最怕才华跟不上欲望这种话。我觉得这篇小说它不是语寓言,它不是要说清一个道理,或者警醒世人。我更想将它看成是作者自己的情感以及欲望的表达。明明自己已经是天才,还想攀得更高的一种欲望,自己一时无法攀得更高时的一种悲伤。当然其中还包含了一部分自我剖析,并且是一种非常深的剖析。一个天才要做出这样的剖析应该是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就像用一把刀插入蚌壳,从柔软的蚌肉下面挖取珍珠那样。所以我好几次看这篇《山月记》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像一个平庸之人在旁观天才的痛苦。我无法插手,只能旁观。
我觉得它特别好的原因,可能是我已经意识到,不管我如何去努力,不管如何做重复的训练,我都无法写出那样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