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妈妈聊天,大家都有同感。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他们不再是以前那个听话乖巧的小萌娃,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不服管教,当妈的总不能天天棍棒伺候吧。如何无痛鸡娃,这是摆在老母亲面前共同的课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老母亲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武装自己,更好的对付熊孩子。
最近在读《墨菲定律》,这是一本心理学通俗读物,作者深入浅出,将一个个艰深晦涩的定律、法则阐释得透彻清晰,对我们正确的理解人性、理解社会有着有益的启示,其中有一些原理可以很好的用在和熊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
下面列举书中提到的一些心理学原理。其中有些原理我已经在实践中检验过、亲测好使,只是之前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都是有理论依据的,符合人的普遍心理。大家不妨一试。
一、承诺一致性原理
心理学家托马斯 莫里亚蒂认为,当一个人决定或承诺了一件事情之后,他之后的行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原先的承诺来进行,这就是承诺一致性原理。
承诺一致性现象的主要诱因不是人类的心理本能,而是某种社会心理规范。一旦人们做出了某种承诺就会执着于之前的承诺。简单地说,哪怕明知自己错了,也绝不愿意承认。
寒假时我早上上班前,会和孩子约定她要完成的几项任务,我们会用拉勾的方式,“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千万别小巧这样的小把戏,孩子把拉勾看得很庄重,要么不拉、要是拉了勾就一定会认真兑现拉勾许下的承诺。
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可以尝试制作承诺书,和孩子共同商议一些要遵守的规矩,然后落到纸上,让孩子签字,等于让孩子做个承诺。如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每天练琴、每天做一项家务等等,体现家长的期望要求,最后再让孩子签上名字,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效应以德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 瓦拉赫命名。瓦拉赫在读中学时,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文学家,老师对他的评语却是文学创造力极弱;后来他又改学油画,校方给出的评语是,他在绘画艺术方面毫无造就的余地。
瓦拉赫的父母都感到有些绝望了,幸好他的化学老师建议他学化学,在化学领域,瓦拉赫的才能显现,22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最终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每个人的智能发展就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效应并不是让我们彻底放弃短处,而是告诉我们必须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最擅长的领域,这样才能获得最高的投入产出比。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就莫过于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比如我家娃,她的长处就是语言和文字,对文字有着天生的敏感,没有刻意的去认字,由亲子阅读轻松的就过渡到了自主阅读。从小爱阅读,每天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和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抱着一本书看。
但孩子在运动和音乐方面表现简直太一般。阅读是自己主动看,练琴却要家长逼着才肯练。瓦拉赫效应提醒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扬长避短,集中火力攻优势,孩子容易出成绩,时间精力的投入产出比更高。
三、门面效应
先提出很高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对方拒绝以更高的要求的同时,面对你再次提出的那个较小的要求就会更倾向于接受。
当孩子练琴半小时之后,她会要求休息,我一般是给她提出要求,再让她弹10遍,她就会觉得这个任务高不可攀,连声拒绝。此时我说可以给她减量,只弹5遍,但附加条件是要读一本英语书或者是做一些数学题。和再弹十遍琴相比,她会欣然接受看英语书或数学题的任务。
当我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一般会给她两个选项,其实不管她选择哪一个,我都乐得所见。而孩子会从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易于接受、对她来说完成相对轻松一点的任务,还感觉自己占了便宜,老母亲会心的笑了,正中下怀。
四、罗森塔尔效应:
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别人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的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得知别人对自己有所期望的时候,人们心中会有一股满足感,被期待感油然而生,为了保持这种感觉,人们会不自觉的按照别人的期望来塑造自己,最终真正变成别人所期望的样子。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
利用这种期望效应来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办法。让孩子了解到父母的这种期望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远远高于单纯下命令或者其它激励形式。
上学期在陪伴孩子练琴的过程中,每当她磨蹭、不想练时,老母亲拿出看家本领,开展宣传攻势,给她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场景,“现在好好练,到了年底班级联欢会上,正好可给同学们表演一曲。”
其实班上每年有没有联欢会,我也不确定,就是为了鼓励孩子好好练琴。19年元旦,孩子班上当真举办了联欢会。她自己主动给班主任报名,要在庆元旦联欢会上,弹正在练习的曲子《凤阳花鼓》。平时家长对她的期望发挥了作用,老师刚说了征集节目的通知,她就立即响应报了节目。
五、避免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现象。
了解人的这种心理之后,我们要明白,对于孩子来说有些时候说的越多、效果反而越差。尤其是在说服他不要做某事的时候。当你第1次说的时候,能够通过让对方产生羞耻而收敛。一旦说的次数多了,就会令对方的心理产生免疫,说服效果就会打折扣。
老母亲在生活中一定要避免成为话痨,就孩子的某一个问题扯住不放。说多了、反复说只会徒增孩子的反感,对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
六、避免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一种典型的情绪传染链。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转向地位低的,由强者转向弱者,最终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变成了牺牲品。
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截断踢猫效应,或者说是情绪污染的传播链条。月有阴晴圆缺,生活中不如意时有发生,但是我们不应让最弱小无助的孩子成为踢猫效应的受害者。
简言之,我们对孩子要把握这几个原则:
多鼓励少打击、多抬高少贬低
多表扬少批评、多平和少暴燥
多学习少攀比、多修炼少焦虑、
让我们不急不缓,培养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