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创作读书与写作
阅读打卡《看见》10:反思和转变

阅读打卡《看见》10:反思和转变

作者: 神经小迷妹 | 来源:发表于2020-09-14 00:05 被阅读0次

    打卡《看见》第十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这一章里作者所有的文字都围绕着“如何做才是一个好的调查记者”来展开。透过这些文字,我能看到她的自我反思和转变。

    一开始的做调查记者的她,喜欢冲突明显、有张力的镜头。她风格鲜明,语言尖锐,在新闻里毫无忌惮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她以为这样就是一个好记者。

    的确,这样的记者有很多,也有一些成为了他人眼中的“英雄”、“偶像”,爱憎分明、情感炽热的人最具有感染力,也很容易受到欢迎。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一个俄罗斯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她认为“批评似乎记者唯一的语言”。

    可是,后来的她逐渐认识到,包含个人太多主观感情色彩的报道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保持客观、中立,自身“先入为主”的看法会影响记者对真相的揭露。

    作者是这样说的,“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着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

    在经历过许多的新闻事件,在看过了许多事实真相之后,她终于明白,记者就是对真相的不断探寻。而探寻最重要是“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看到这里,我发现,原来作为一种社会属性职业的记者,与医学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很相似——即,对所了解到的一切“事实”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并持续探寻下去。

    在医学上,没有绝对的真相和真理可言。许多在上世纪或前几十年被奉为“指南”或“准则”的诊断、治疗标准如今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就是在一些在看似正确、后来又被“证伪”的理论中不断深入。

    因此,对于医学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保持一颗始终怀疑的心,对某一个特定问题,需要深入、全面了解后,才能做出判断,而不能掺杂任何情绪化的观点和判断。在这一点上,和作者所说的记者应保持的态度何其相似。

    其实,对于写作者,也应该如此。尤其对于故事、小说类作品的创作,保持客观的视角,避免主观性言语和情绪,避免对读者的误导和干扰很重要。

    柴静在自我反思后认识到了这点,在她身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采访时,她开始更多地去调查、取证,更多去听取事件双方、甚至多方的诉说。她变得不敢轻易再对任何事物直接发表评论。

    她说,“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这段话里用在写作上同样适合——写文章不是用来评判,只是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帮助自己和他人认识世界。写作者的道德,是让读者明白。

    说到写作,她还引用了歌德的一段话,

    “写作者,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这样才可以去研究和了解他们的一切特点,而且不要想他们寻求同情与共鸣,这样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你必须投入到广大的世界里,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它。”

    这段话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深知自己是不合格的。我太过封闭自己,不喜和他人、外界打交道,除了生活、工作必要的交际,我几乎拒绝其他形式的交流。对我来说,一个人待着是最舒服的状态。

    我知道,这绝不是一个写作者应有的状态。我也需要改变自己,突破自我的舒适区。这样的改变一定会很艰难,而我又将从哪里开始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打卡《看见》10:反思和转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no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