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玩法,可以是去大自然采野果、爬树、玩泥巴、叠石头、砍竹子、捕鱼、戏水;也可以是家中的玩具、生活道具、人员情景扮演等等。不管哪种方式,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也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玩。

昨天我把闲来无事的小儿和他的同学带楼下玩。熟悉到可以闭眼走一圈的场所,他们抱怨太没有新鲜感。我提出跳绳,立马招到拒绝。无聊乱踩,一颗石榴花吸引了同学,他俩开始地上捡,接着伸手树上去摘。刚开始我试图阻止“别摘,花摘下来它们就结不成果实了” “保安叔叔要来制止啦”。此时他们完全沉浸在自我需求的状态,无视我,继续摘下一颗,放进裤兜。于是我放弃阻止,心里想想,只是观赏性果实,一米二不到的小孩也够不到多少(碰到这种住户,物业要头疼了,哈哈-----)。

最近很多爸妈抱怨:“这孩子怎么就喊不动呢?”“我都说了10遍了,你怎么就不听呢!”。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孩子不同意,就会自动屏蔽大人的语言,听不见;二是跟人的大脑结构有关。脑科学家麦克莱恩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大脑三位一体的假说,此理论根据进化史的先后顺序,将人类大脑分成爬行动物脑,古哺乳动物脑和新哺乳动物脑三个部分。爬行动物脑是指大脑的脑干部位,负责控制人类的基础代谢功能。如呼吸、心跳、肌肉运动等等,我们可以叫他行为脑;古哺乳动物脑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又称情绪脑。不言而喻,就是情绪生成的地方;新哺乳动物脑,我们称他为理智脑。情绪脑和行为脑一出生就发育完善,而理智脑,在6岁时才开始逐渐发展出分析判断的功能,特别是负责调控情绪的前额叶皮层,到25岁才发育成熟。孩子在摘花的过程找到快乐,快乐又是驱动人继续向前的动力,所以孩子不愿意停下来。
好,继续摘花的话题。我停下阻止,试着静静地观察他们。他们表情很欢快,跳来跳去忙碌不停。够不着的地方,跳起来,还没够着,再跳。摘到那一刻,嘴角上扬;再跳也摘不到,憋着嘴唇,叹一口气,略带焦急。
中途他们请求我帮忙,我说:“对不起,我不能帮你们,我觉得把花摘了不好,但我阻止不了你们去摘,你们自己想办法吧”。我提出可以尝试爬树,或者两人合作。这句话犹如黑暗中发现了一束光,瞬间被听进、接纳,纷纷爬上了树(谁说孩子不听话,只是听对他们有利的话而己)。
他们爬树摘到多少石榴花,我没算,只看见他们有时差点掉下来(不高,下面是草地),一只手挂在树枝上来回地荡;有时卡到脚拿不下来,哇哇大叫;有时尝试各种姿势站稳后摘到了一颗,欣喜若狂。有一次同学磕到屁股,看表情就知道很疼,我问他“是不是很疼?” 他回应“是的”,“那还要爬吗?”“要的”,又继续爬上去。


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无需刻意参加专项的抗挫训练营,生活中的经历就足以让孩子体验到挫折。而普通的游戏,给孩子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和争取的心理环境,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处理焦虑和内心的冲突。
满满裤兜的石榴花,掉了出来却被对方捡到不还,他们开始争吵。“我的,快还给我!”“不给!”“你个坏蛋!”同学生气地向我告状,我说:“这样呀!可是我刚才没看见花是从谁的口袋里掉出来,没法判断,那怎么办?” 同学思考一下,“要不我们都拿出来,平分怎么样?” 我回应“嗯,这是个方法耶!” 然而我儿开始不同意,同学多说几句,他也没其他方法,回到家开始你一颗我一颗,非常公平地实施起来。

最近我在跟几位老师共读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推出的社会情感学习教材,专题《争吵与和好》里,从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等几个维度,引导孩子理解别人会有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事情,让孩子知道发生冲突时如何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在团队中表达友好,管理情绪,化解冲突。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综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儿童需要获得均衡的认知和社会情感能力,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并相互加强,才能进一步增加儿童未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儿童游戏的作用不仅仅只停留在身体的运动上,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意义远大”-----F.Froebel
美国加利.兰德雷斯博士在《游戏治疗》一书中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世界不同,有着自己独特、具体的现实内容,他们的体验往往通过游戏来与人进行交流。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最普遍的沟通媒介是语言表达,但在儿童世界中,他们的媒介是游戏活动。”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培养良好的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