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公司最近发展新零售业务,销售时令水果,助力精准扶贫。一举多得的好事,心血来潮,就帮忙在朋友圈转了一下销售信息。然后,果真有人咨询了 ,but 咨询的结果让我大跌眼镜,居然因为价格比市场上便宜)不少,而产生怀疑,结果不买了。
当时,我就和老公吐槽:真是夸张,朋友介绍,还有嫌弃便宜的。你们公司毕竟也是品牌的,还会糊人……
老公安慰到:这很正常嘛,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微妙,有的人追求品质,而且认为品质必然和价格正相关,认为买贵的就对了。
仔细想想,也是,消费者经济能力、生活品质、口味偏好以及对产品的认知千差万别,所以内在的需求千差万别。尤其是在彰显个性、品味和个人风格的今天,不少人已然将价格作为次要考虑因素。但是,仍有不少人,依旧怀着矛盾的虚荣和自卑的心态,对价格有着莫名的追捧和依赖,认为价格是产品品质的保障、是显示自己优越的标签……
比如,我记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个小品,具体情节已经记不太清晰了,大致是说下岗工人(还是下海知识分子),自立更生,盘了个门面,开店卖衣服 因为是生手,生意冷清,几个客户交流下来,都未勾起对方购买欲望,一笔也未成交。因为不小心失误,误挂了价格牌,把一件38元的,挂成了83元。结果来了个时髦女郎,居然非常喜欢,没砍价,就爽快的买下了,还连连称赞,款式新颖、很潮,价格合理,一份价钱一份货。本性纯良的老板几次想道出实情,却总没机会……整个小品,节奏紧凑,剧情构思也比较新颖和精彩,包袱连连,让人哈哈大笑。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起步发展,人们对财富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时代的楷模和榜样从过去的科学家慢慢的变成了下海经商的老板们。万元户,百万元户,成为人们羡艳的目标和榜样。而购买东西越贵,越显得高级,越高人一等,被人羡慕,哪怕是被人嫉妒恨,都能极大满足虚荣的心理。而这种心理追究到底,是一种暴发户心态,唯恐天下不知“我有钱了”,是穷怕的胆怯,是另一种自卑。
只到如今,国人穷怕了的思维作祟下,疯狂购买奢侈品,彰显自己财富。据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宁肯花费三个月的薪水,缩衣节石,就为了买个名牌包包,然后每天依旧在人潮中挤公交车,淹没在凡俗百姓的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中,至多在有限的朋友圈中满足了自我的虚荣感。
也有的为了攀附豪门、大款,上演了一幕幕狗血的勾心斗角的剧情,私生子,小三上位,不一而足……最著名的,大约是至今还未出嫁,但已经生下三个孩子的九头身美女佩慈小姐。当然,我没有资格指手画脚,评头论足,毕竟人家衣食无忧,日子过的逍遥快活,我是瞎操心。
但现实中,更多的盲目追求品味生活,有句话总结的很好"伪精致掏空了年轻人"。
《人民日报》曾总结过现代人的生活:“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
光鲜之下,是把物质和外表当成衡量生活好坏的标尺。追求美好的生活本没有错,但所谓的“美好”有可能只是表象,则更是掏空甚至透支了未来。但表象的面具又能持续多久……谎言总有被拆穿的一天!
所以,真正富裕的人,无论是物质和内心保持一致,可能就是穿着布鞋,粗衣;然后不动声色,在谈笑间成交了成百上千的生意。他们也许也追求品味,腕上百万的手表,或者私藏上千的名画……
低调、不张扬的奢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