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以为,竞争是一场激烈而残酷的较量,是一种既要流血又要流汗的可怕行为,更是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恶性循环。
所以很多时候,在家长会上,动员大会上,每当“竞争”一词响起,我的心便不由自主地紧缩,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不适。
总以为,属于我的,终将如期而至;不属于我的,无论怎样追逐,终究是徒劳。
以上,是我对竞争这件事情的基础认知,可以说是相当佛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205837/41359a00a1fb76dc.jpg)
可是后来,进了互联网大厂,慢慢的对这些关于竞争的事情,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声明,在我进厂的那个时间段,公司并不推崇所谓的狼性文化或加班文化,也没有感受到加班的压迫。
因此,对于大厂内部的竞争,并没有太多的负面看法,因为我确实没有受到伤害。
但其中有一件事情,让我对竞争有了全新的认识。
同期70多位同学,有40多位分配到了同一个业务线,而这个业务线又被细分成了多个部分,其中包含一些需要打破生物钟,通宵或半通宵的岗位。
大家都不是做慈善的,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更轻松、工作时间更短、作息更规律的岗位。
我也不例外。
正巧,在统培期间,公司计划开展一条新的业务线,没有夜班。
新入职员工,也有竞选的权力。
在一次培训会议后,HR群发了邮件,呼吁大家踊跃报名,为新业务线增加新鲜血液。
大家短暂的讨论了几句后,整个会议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
我本来没想去的,但看会议室内的情况,也低头打开了邮箱。
点完发送,我意识到,这件事情无关积极,就是直接竞争。
那一刻,突然理解了之前总是被我有很多误解的竞争。
在这种竞争中,并非全都是恶意,至少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的自利性——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我们都渴望得到更好的。
毕竟,一向不争不抢的我,无论是否出自本心,也真的去抢了。
在这里,如果你不主动争取,机会是不会主动找上你的。
因为能进到这里面的人,都有自己的本领,而同期培训的就有这么多人,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员。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是我这样刚刚转行,进入大厂的菜鸟。
结果不出所料,我没有被分配到那个新业务线。
和剩下的二十几位同学一起,进入了整个业务线中最复杂、最苦逼的位置。
每天的学习、考试、刷任务量,同时培训组长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
“虽然这只是一份工作,但你们已经击败了外面的千军万马,我知道走到这里很不容易,但是你们更要知道,躺平摆烂这样的态度,在这里是活不下去的,这里不是你们最终的归宿。”
“上面还有更好的岗位,更好的发展,至于怎么得到向上晋升的机会,我们每个月都会有一轮大考,所以是竞争,比能力,比业务水平,在这里,我提前祝各位好运。”
我没有接住培训组长给的好运,两个月后,我选择了离职。
仍然不喜欢这种竞争。
但已经能够接受,竞争其实是生活的常态,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发生。
以前,只是不太在意,或者更多的是厌恶,是因为我已经通过自己认为的稀松平常的付出,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
我以为自己付出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努力,却得到了别人眼中只有通过激烈竞争才能获得的成果。
仿佛一直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伸伸手、轻而易举地就能触及我想要的一切,根本看不到底下的惨烈模样,也未曾深刻理解竞争对于处于金字塔中部的人来说,到底是怎样的遥不可及。
终于也领悟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坐井观天,夏虫不可语冰”的深远含义。
思绪突然被拉回了08年的夏天,一个对我来讲奥运远不如开学重要的夏天,一个本来应该快乐,没有暑假作业,但是还是被摁着头写完了所有习题的暑假。
那一年九年义务改制,从五四制变成了六三制,小学没有六,初中没有四。
因此,展开了并校活动,在并校之后加设了六年级,把所有应当正常升初中的学生,汇总到了当时的第三高中的校园里,且两所初中也进行合并。
由于是第一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教我们的老师没有接触过小升初的课程,他们原本都是高中老师,在这个路上都是摸索着开始摸索着前进,趟着石头过河。
分班也不再按照传统的成绩排序,改成全靠随机抽取,完全平行班级质量。
对此,家里大人们都不理解我为什么在三班,而两个成绩相对我来说,差了很多的同学却进了一班和二班,他们才不相信什么随机分配,只相信我的班次靠后,是因为我的成绩不好,是因为我的两个小伙伴,背地里偷偷用功,考试的成绩才高于我,才在先于我的班次。
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使我们的家长,这些大人也不愿意听我们解释所谓的随机安排,他们只相信班次越靠后成绩越差,越没有未来升学的希望。
同时他们也不明白小孩子的破罐破摔到底有多可怕,就是那一刻不被信任,不被理解所带来的失落情绪到底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那次摸底考我考出了233名的有史以来的最低名次,他们终于觉得事情有点超出他们的控制,或者说超出他们的预期了,他们要给我转学了。
可是他们不知道全级部到底有多少人,更不会知道有人为了进实验班,使用了怎样的作弊手段。
再加上后来又改革,搞素质教育,成绩再也不是100、90、80,而变成了ABCD的等级,我的班主任在我的学生手册上写到“各科均衡,唯独体育”,BBBD。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解释,甚至也解释不清这个B它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位置,这个D代表的到底有多差劲。
我只知道,班里真的按成绩搞面对面交流学习小组,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挤进了第二组,而这个第二组,应该值得一个A。
最后到我转学,都没有得到。
后来大婷,在选座次班会上,把运动会、艺术节得来的全部加分all in,在当期成为分值最高的小组,选择了前两排的位置。
是最靠近讲台的位置,最有可能得到知识的灌溉,最能提升成绩的位置。
这已经是竞争了。
是在为自己争取,为同组的同学争取,为自己的未来争取,只是当时我并不理解,我只是觉得坐在后排随心所欲的玩耍会更开心。
竞争一直都在上演,只不过当年的我并没太在意。
最后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一中,同期六年级同学们,也就是小升初的同学佳兔,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了上来。
在这个过程当中,她所付出的,要远比我想象的大的多。
我是转了学校,换了学籍,相对她来说这场考试我能接触到的核心资料就更多,而佳兔处于整个教学的边缘地带,我很难想象同样的竞争到底是否公平,最后高考结束,我们分别去了两所综合实力想接近的大学,但是我的学习生涯就到此为止了,大学毕业我没有再选择深造,而佳兔一路选择去了北师,读了她在高中时候就最爱的大学,最爱的专业,她又再一次在保研这条路上选择了竞争,并且赢了。
佳兔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好的未来,同样的对比就显得我的付出微不足道,她就职于全省最好的高中,而我就职于与她相距只有5km的一所中职院校,我们所教出来的孩子未来也是千差万别,如此,也是一种我们看不到的竞争。
而这种竞争从来都存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六年级的同学君燕,她在初中毕业之后没有上高中,此处竞争失败了,上了职业学院,然后早早的就进入了工作。偶尔刷到她的动态,在评论区浅聊几句,发现君燕已经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与我们相比又是另外一条赛道了,或者说在结婚生子的道路上,君燕已经赢得了我们很多了。
得承认当年的面对面小组学习,是一种非常新的探索,也是学校所能为我们争取到的最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了最好的东西,可往后还是不断的考试升学,无穷无尽的比拼,竞争仍然是重播,重播,再重播。
说回最近,华为出了三折叠手机,它的售价可以买小米的基础家电四件套,再加智能音箱等小物件还有富余,有时候就是会觉得,这种竞争,没有必要,大家都是友商,相互帮助,共同发展进步,不好么,为什么一定要搞出这么大的价格差异,甚至动不动就出现不买就是不爱国的标题。
在科技产品市场中,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是常态,这种竞争往往体现在产品的功能、设计、价格等多个方面。华为推出的三折叠手机,作为高端旗舰产品,其定价自然反映了其技术创新和品牌定位。而小米等品牌则可能更注重性价比,提供更亲民的产品。
价格差异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不同品牌有不同的市场策略和目标消费群体。高端产品往往投入了更多的研发成本和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因此定价较高。另一方面,价格也是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位的体现,有些消费者可能会将价格视为品质和地位的象征。
友商之间确实可以相互学习、合作共赢,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在所有产品上保持一致。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性能够推动企业不断创新,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良性竞争是有益的,它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和社会。
毕竟当年的小米MIX引领的全面屏,引发友商大规模竞争,现在是真真实实的为我们消费者创造了福利。
如今啊,我更愿意接受这一系列竞争,更愿意相信通过竞争可以选拔出一些优秀的人才来推动未来发展,创造更多的便利与保证,也许有些东西确实可以通过原生家庭,金钱交换就能得到,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再得到,也很有意义。
竞争没有什么恶意不恶意,虽然在重播,但它能带给我们的价值远比恶性的循环有意义。
那竞争为什么一直在重播呢?
是循光而动,心之所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