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们的文字。
在上一篇文章结束的时候,我告诉大家我下一篇望白铁路文章的题目是《望白铁路故事(4)走向白合,艰难的穿越》,计划先将望都-白合铁路建设的情况写完。但是,我发现,从望都-唐县段通车的1961年2月到唐白铁路开工的1972年元旦,中间是一段漫长的,漫长的11年——
这十一年其实也是中华大地变革、发展的年代。动乱也好,革命也好,我们毕竟还在前进。那么,望白铁路,不,望唐铁路在这十一年发生了什么?
是不断的进度。不断的,从路床、轨道、机车、车厢——很多很多。
铸铁轨道,木枕木,土路床变成了钢轨道,水泥枕木和碎石路床,按照主席的话说,换了天地!!
这是哪儿呢?看里程碑的桩号是12——
恩,是 固现车站附近的路段,现在是什么麽样,谁,拍张照片发来看看?
这是1964年7月的一张照片,唐县铁路管理处2815号机车大修落成的纪念。
这是1978年4月1日,2846机车组的留念照片。
我之所以贴出这两张照片是要对比一个问题——因为我认为第一张照片这台机车应该是唐县第二机械厂(保定地区柴油机厂)试制未成功的28吨机车。
原因有这样几个:一是烟囱,2846机车的烟囱是林区专用的消除火星防止森林火灾的烟囱,出厂就是这样的,所以有这样烟囱的才是石家庄生产的原装货色;二是铭牌,在汽包上的方形铭牌明显不是石家庄动力机械厂的铭牌样子,石家庄动力机械厂的是个长条中间是个圆,我的记忆是这样——三是汽包,唐县自己制造的机车是饱和式的,因为过热装置没有实验成功——
不知道我的回忆对不对?
28吨机车虽然是外燃蒸汽机,但是在60年代真的不必解放牌机车改造的小机车差,或者说优越了很多。28吨机车的持续功率可以达到190马力而且可以连续满负荷运行。但是汽油机驱动的解放机车一是功率严重不足,最大功率90马力,实际运用时持续功率50马力就不错了,而且经常过热,还需要加配载,解决黏着能力不够的问题(后轮驱动)。关键的一点是燃料!汽油在大庆油田没有大规模开发之前,那是中国的宝贝!
我们再说说客车。
这是什么?这是京城的摩电车,也就是有轨电车,行驶在皇城根儿,天安门前的有轨电车——你可曾想到,从1963年到1985年,有这辆4辆曾经运行在北京城的有轨电车车厢,是我们望都和唐县人民的重要交通工具呢?
无轨电车的出现宣判了北京有轨电车的死刑。1959年3月10日,北京淘汰了全部的有轨电车——这些曾经叮叮当当的时代弄潮儿突然休息下来,落寞起来。
唐县铁路处给了他们发挥余热的机会,这种带着纵向长条座椅能坐30多人的有轨电车被拆除了动力,改了轨距,代替了自己改造的质量堪忧,运量不足的双轴旧车厢,成为望都车站到唐县车站之间的宠儿——
望都到唐县的运量对于当时对外联系较少的计划经济年代,是可观的。1962-1972年,望都唐县段的客流保持在15万人左右,平均乘坐里程在16.2km,也就是说,大部分的人,坐满了望都唐县全程!
每天400人的运量,单向200人,唐县54万人口,小火车几乎是当时人们出行前往县外的唯一交通工具——出行率如此之滴,可以想象当时的经济状况——
有一个很明显的对比。
60年代末,拥有1万多职工5万人口的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每年的客运人次是41万人,是拥有五十万人口的唐县的接近三倍!
也就是说,人均出行频率是唐县的20倍!
唐县地方铁路的货运也不大,那个年代维持在7-8万吨的样子——唐县地方铁路的运量和周转量,与同期东北的森林铁路无法比较——
这是为什么?
下一篇继续分析吧,欢迎大家关注并继续欣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