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顽石
图:选自《手机摄影笔记》
我体会拍摄花卉大多有这样三种方法:
- 一是拍摄花卉的特写照片,这是一般人不易常见的景象,摒弃周围的环境,就拍摄一个花蕊,一片花瓣,以此产生出“陌生感”。
- 二是花卉加环境,让花草点缀着环境,使环境衬托出花卉,在场景里面看花,以此减弱花卉的艳丽,在观景之中看到花儿的美丽。
- 第三个办法是要设法改变花卉本来的颜色,让照片的观众从另一个角度去观看一种从未有过的画面,这时的花卉已经与原来的面貌全无关系,而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图案。
书中,作者修图的模式是基本上都会压暗四角,加滤镜,加边框,如此一副图片就诞生了。有些图片添加上边框,倒真是有些不一样的感觉。
之前对自己一直使用滤镜有些疑惑,一是觉得改变了照片本来的样子,二是过分的依赖滤镜从而使自己对于前期拍摄照片时过于随意,后来就有所克制。
但作者对于滤镜好像情有独钟,每张照片必要修饰一番,从而表现出当时自己的一中感受,由此觉得,使用滤镜其实也不必要过多的克制,图片不一定都是记录,更是拍摄者一种心境的表达。
有时候照片所展现的只是个人的一种感受,表达的个人的情感,而对于美,每个人或许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吧。摄影是记录,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感受的表达吧。
我以为照片不一定仅仅是为了传达真实的影像信息,很多的时候它展现的更是作者的情感。
我总是将使用软件修整照片当作“绘制”画面,让可能出现的效果用软件得以实现……如果将拍摄到的素材照片比作“画稿”,那么运用软件的过程或可比喻为在画布上添置颜料。
摄影靠光影起家,有了光影就有了照片上影像的无数变化。此外,生活中见到的光影变化多端,许多的光影有可能就展现那么一瞬间,将其拍摄下来皆可作为纪念。
拍摄之物不一定要展现其全貌,只是取其一个微小局部,并合理搭配,也有不错的效果。以前拍照的时候总是过于追求所拍之物的完整,现在想来,只是拍摄一个边角,留有想象的余地给人的感受或许会更佳。
看到一些简单的画面,经作者之手,简单的裁剪,稍作调整,立马就已变得不一般了。
不同,独特,不是刻意追求出来的,更是一种构思,一种独有的想法。
多看,看优秀的作品,是如何构图,通过何种角度拍摄,当遇到如此景象时,自己便能模仿拍摄。多看,也是要更加细致的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发现不一样的景致,锻炼出一双敏锐的眼睛。多拍,多练习,多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随时拍照是很多朋友的一种生活状态,为什么要拍照?是因为有了摄影,有了相机,有了可以拍照的手机。用摄影的方法“切取”下可看的画面,健全了思虑,省却了语言。是摄影促使我们去思考,是相机抑或手机让我们关注着面前,“裁取”万千景色中的一个局部,积累着视觉的经验。
刚学摄影的时候听人家说,照相机就像人的眼睛,你看见了,它也就看见了。但是我在练习着拍摄了一些年头的照片之后,又感觉到:你看见了,照相机才会去看,而照相机“看到的”景物,自己的眼睛反倒不一定能够看得见。
照相机看见的色彩,你不一定能看得见;照相机拍下的景深,你不一定能看得见;照相机记录下的细节,你不一定能看得见;照相机不同镜头的视角,你不一定能看得见。
哦,是我借助了照相机或者照相手机方才看到了想要看到而又不易看到的景象。
的确,有时候就这么看着一处景物,好像没什么感觉,可是当把景物置于取景框之内,立马就有了点意思,这或许就是眼睛所不能看到的景象吧。
书中,每张图片必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文字说明,觉得这样很好。图片配上了一定的文字说明,观看者便明白了拍摄者的意图,感受,从而理解一张照片。
对我来说,拍摄照片有些是为了回忆,回忆过去的时光,回忆当年的感受。而摄影是当下的事情,如何又可以让时光倒流?怎样才能够出现当年的场景?过去的摄影多只能“隐喻”,但现在的数码照片则能够“直接”展现,这是我的另一种体会。
<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