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表达自己
>> 我们容易犯的错误。错误一:有我没你
>> 表面上,Lily很在意别人,但实际上,她更在意的是别人对她的看法和感受。即使她有时关注到别人,但关注的更多的也是自己想象的内容,并非真实的客观实际。所以,“有我没你”的人很难跟人好好聊天。错误二:只说不听
>> 错误三:肆意评价对错和好坏
>> 愉快的聊天就像跳双人舞:有铺垫,有互动,有亲近的表达,还有充满仪式感的收尾。所以,要想跟一个人聊得来,需要学会以下这四步。第一步:铺垫
铺垫可以理解为去找话题
>第一步:铺垫
>> 一般情况下,聊天刚开始时我们不会选择那些太深入的话题,而是有点像搭讪
>> 铺垫就是在进入话题之前,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感兴趣,并且,你特别愿意跟他聊天。
>> 第二步:互动
>> 在互动过程中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代入感和投入感。
我觉得我所讲述的故事通常不会带给他人代入感
还是要认真练习
这样就算他人没有代入感 也会发现你的努力
>代入感是指我们在表达自己或说一件事情时,用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比如,谁、哪天、在哪里、遇到了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情……故事讲得好,就像好的书、好的电影一样能够引人入胜,让人们产生代入感。如果你讲故事可以让对方产生代入的感觉,那你就是个聊天高手。
>> 代入感是指我们在表达自己或说一件事情时,用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比如,谁、哪天、在哪里、遇到了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情……故事讲得好,就像好的书、好的电影一样能够引人入胜,让人们产生代入感。如果你讲故事可以让对方产生代入的感觉,那你就是个聊天高手。
>> 投入感则指让对方感觉到你是进入对方的情景和情绪中的。一个人是否在关注你,你是能够感受到的。
>> 例如,一位朋友失恋了,你对他说,“失恋的感觉一定很痛苦吧,前段时间我看你闷闷不乐。我也失恋过,我知道那种感觉”。你的这种投入感和代入感,能够让对方产生一种倾诉的冲动。
对比这两个妈妈的举动
不难发现
我们可以以换位思考的角度去理解共情能力
同时换位思考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你应当想象自己与当事人具有相同的阅历。
>一个孩子摔了一跤,流血了,具有共情能力的妈妈会抱着孩子,对孩子说:“摔了,你现在很疼吧,妈妈抱抱,如果疼得想哭,那就哭吧。”这一刻,孩子的感受是被真正理解了。而没有共情力的妈妈,会马上对孩子说:“可怜啊,摔疼了,不要哭了,伤一点皮没关系,男子汉,就应该坚强。”
>> 一个孩子摔了一跤,流血了,具有共情能力的妈妈会抱着孩子,对孩子说:“摔了,你现在很疼吧,妈妈抱抱,如果疼得想哭,那就哭吧。”这一刻,孩子的感受是被真正理解了。而没有共情力的妈妈,会马上对孩子说:“可怜啊,摔疼了,不要哭了,伤一点皮没关系,男子汉,就应该坚强。”
>> 较好的互动应该是:眼神的注视、开放式的肢体语言,同时在互动中给予适宜的反馈和回应。反馈和回应能够传递给对方一个信息——你在认真听他讲话。
>> 第三步:亲近表达
>> 跟人聊一些八卦或共同认识的人,是一种很好的亲近表达。
比如可以对她说
我觉得和你聊天很开心
我觉得你很会聊天等
>还可以适当地向对方表达自己愉悦的聊天心情、两人交流的舒适感,或是自己对下次交谈的期待。
>> 还可以适当地向对方表达自己愉悦的聊天心情、两人交流的舒适感,或是自己对下次交谈的期待。
>> 肯定和认同是表达亲近的最好方法。少些说教式的话语,尝试着保持一颗同理心。你的朋友失恋了,和你说说失恋过程,这时候告诉他,你会陪着他,而不是对他说“别为一棵树,放弃整片森林”这样的话。和对方的情绪保持共振,是最好的亲近表达。
>> 第四步:充满仪式感的结束
>> 充满仪式感的结束是指,沟通的双方中需要有一个人以适度的方式退出交流,不要聊着聊着就戛然而止了,这很容易让对方产生不悦,觉得你是在应付。
>> 在快结束聊天的时候做一些铺垫,再次肯定与对方聊天的感受,最后带着不舍的情绪结束交谈。
>> 走的时候,拥抱一下,握一下手,回头望望,表达依依不舍的感觉,这会让别人感到被重视。当然,来个眼神交流也是不错的。
技巧性的东西只能教给我们“道”
我们更应该自己去学更多东西
>我们自己也要有聊天的内容。
>> 我们自己也要有聊天的内容。
>> 好的聊天,不需要太多的套路,更需要的可能是一颗沉浸其中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