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木渔石 老石说话 2022-07-30 12:35 发表于甘肃

(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网上的“他二舅”火了。
二舅的生活艰难,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二舅的被迫感。
二舅生活的艰难困苦,一个是来自于那个年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那个年代农村里的孩子,若父母不是干部身份(相当于现在的周劼),自己又考不上个中专或大学,大部分人的身份都是农民,职业都是种地。
再一个二舅是身体遭受赤脚医生的医疗事故,造成了残疾。(有人说二舅是脊髓灰质炎)二舅有幸选择了木匠做为自己的主要职业。
二舅终身未婚,没有子女,一个成年人,在那个环境中还是相对好生存。加上残章人毕竟是极少数,更是弱势人士,人性中的那份善良总是会体现在对残疾人的照顾上。政府也会在许多方面对残疾人进行帮扶。
二舅能把自己的手艺、能力变现,把生存的难度降低了不少。
要说到农民生存的艰辛和苦难,二舅的生活只是平常。也是农民的日常生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老子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拉上面图片中的板车(我们叫架子车)是上中学后的日常。
如果你不是旅游、体验生活。而是真正到农村去,把春种、夏割、秋收、冬藏的全套农活都干全。你的吃穿用度,全部都是来自土地上的劳作变现所得;你家孩子的生活费、学费也来自你出卖劳动力所得,你们在农村里活动,养大过几个孩子。才能真正懂农民是怎么生存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草民百姓,卑微如尘土。都是被生存和活着圈入井底的那个物种,只有通过几代人的忍耐和以命相博,才有机会爬出幽暗的那口井。然而叙述历史的聚光灯,总是打在那些英明神武的英雄们身上,总是倾向于忽略哪些死在他们刀下的亡魂。一将功成万骨枯,社会地进步也差不多是这样子的。
二舅上热搜,上B站排行榜,也提醒我们再享受社会发展红利的同时,不要忘记历史进程中,哪些卑微地劳动人民付出的沉重代价。
让富豪和权力守规矩,让穷人、普通老百姓活得有尊严,才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二舅治愈了许多人,你有没有把咱们家那个不听话的孩子,送去吃点苦的想法?
我们大人们,自己曾经在一段艰苦岁月里生活过,总觉得“苦”有营养,很励志。
其实这观点是错的。

孟子和尼采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他们都似乎把“苦”当成了某种资源、“内力”,好像苦会转化为能量。
人要想长本事,就必须要接收真实世界的反馈,但是反馈来的信息,负面的相对多,正面的少,但负面反馈也不等于就得吃苦。
“苦”是,当你身处一段不愉快的经历,或者做一件本身没有愉悦感的事儿的时候,体会到的那种被迫感,那种心理压力,它只是某件事儿的副产品,“苦”本身并没有价值。
有很多人的确能经历苦难而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但那不是苦难的作用,他们不是因苦难而成长了,是尽管有苦难,他们仍然成长了。没有苦难他们可能成就更大。
把压力视为挑战,积极应对,而不能把压力视为威胁,躲避。
活在世上,吃苦不可避免,正常生活中已经有足够多的苦了,我们没必要自找苦吃。
无忧无虑,对于孩子来说,是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
成人心智成熟能够应对忧虑的生活,也能合理评估面对的各种压力的价值,面对要实现的目标,只能面对压力。
成人有成熟的价值观,懂道理、能取舍,会调节情绪。
但小孩子们不能。
“苦”不是我们将来能够换来“乐”的债权,不是修行必须的资源,不是什么好东西。
对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更不是好东西。
“苦难”是对人的伤害。
我们的心智先成熟起来吧,孩子不能吃苦的,“苦难”会害了孩子。所以,我们先得别当孩子。
“苦难”对于人,没有价值。
你认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