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最初练习诗词时,时常会因为同一个字的平仄两读而纠结,不知道这个字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那个声调。比如常见的思、看、劳等字。频繁相遇之后,慢慢知道了这些字的特别之处。但是,同一个字而有平仄两个读音的又何止这几个呢?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汉语诗律学》,终于对一字两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那么,这些可以平仄两读的字,在读平声和读仄声时,意思上到底有没有区别呢?
回答是:因字而异。
一般情况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虽然存在平仄两读,但意义不变。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是原先该读平声,但诗人们在吟诗时却随意用古代的读法或当时的读法,于是在口语里变成了仄声(或兼读仄声)。
第二种:同一个字,读平声所表示的意思和读仄声所表示的有所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的读书人喜欢用声调的不同来表示字义的不同,最主要的是表示词性的不同。
例如,作动词时读平声,作名词时则读去声等等(这让我想起了英文中,如若一个单词有多种词性,作动词时第一个音节会弱读,作名词时第一个音节却重读)。
其实,有些字,在唐诗里是不大看得出声调上的差异的,因为都属于仄声,例如:
食:饮食之义时读入声,饲之义时读去声;
女和语:作名词用时读上声,作动词则读去声;
善:作形容词时读上声,动词时读去声;
去:除去之义时读上声,离去之义时读去声。
但是,还有一些字在诗句里平仄两读就很明显了,该平不能读仄,该仄不能读平。
在此,我从《汉语诗律学》中整理出一些比较特别的字来举例如下,至于这些字出现在哪些例诗里,就不具体列举了,大家遇到时可以根据下面的解释进行辨别。
1. 平仄两读,但意义不变
平仄两读、但意义不变的常见字如下:
看:平声,仄声(去)。
过:平声,仄声(去)。
望:平声,仄声(去)。
忘:平声,仄声(去)。
听:平声,仄声(去)。
醒:平声,仄声(上、去)。
2. 平仄两读,但意义不同
其实,这种情况里,有很多字和现代读音差不多,只要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标准的朋友,都可以分辨出来。比如:
重量的重和重复的重,中间的中和射中的中,分开的分和名分的分,观察的观和寺观的观,荷花的荷和负荷的荷,难题的难和灾难的难,等等。
但是,也有一些平仄两读的字和现代汉语完全不同,这些字才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的常见字,我简单整理如下:
吹:口吹之吹为动词,平声;而鼓吹之吹为名词,去声。
为:作为之义为动词,平声;因之义为副词,去声。
施:施行之义,平声;施舍之义,去声。
衣:衣服之义为名词,平声;着衣之义为动词,去声。
论:讨论为动词,平声;言论为名词,去声。
当:应当,平声;正当、相称之义,去声。
令:使之义为动词,平声;命令、县令,去声。
胜:经得起之义,平声;名胜、胜败、胜过,去声。
任:堪之义,平声;听任,去声。
供:供给,平声;陈设之义,去声。
治:动词,平声;形容词,去声。
污:污秽,名词,平声;染之义,去声。
疏:疏密,形容词,平声;奏疏,名词,去声。
翰:羽翰,平声;翰墨,去声。
先:形容词或副词,平声;用于副词,去声。
扇:动词,平声;名词,仄声。
便:安静之义,平声;方便,去声。
扁:扁舟,名词,平声;不圆之义,形容词,去声。
旋:回旋,动词,平声;俄倾之义,副词,去声。
要:约之义,平声;欲得之义,去声。
那:何之义,平声;无那,即无奈之义,去声。
颇:偏颇,形容词,廉颇,人名,平声;略之义,俗话有几分,或还算,副词,上声。
华:华美、繁华之义,平声;太华,山名,即西岳华山,去声。
行:行走,行为,动词,平声;德行,名词,去声。
浪:沧浪,水名,平声;波之义,去声。
傍:同旁,平声;依之义,去声。
闻:听闻,动词,平声;名誉,名词,去声。
思:动词,平声;名词,去声。
(思字比较常见,也比较特殊,我以后会单独举例。)
以上例字皆与现代汉语的读音有所不同,极易出现误读,实在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并加以区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