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里的普世真理

作者: 追风的鱼 | 来源:发表于2016-08-09 16:49 被阅读158次
    交友须谨慎

    文/追风的鱼

    看完东野圭吾的《恶意》,禁不住毛骨悚然,心生一片森森寒意。整本书弥漫着一种恨到极致的阴惨,暗藏了凶手费尽心机的骇人恶意。

    野野口杀了他的朋友日高,而日高生前对野野口亲切有加,提携有加。

    野野口不止是要杀了日高,他更做了一系列事件伪造,目的是要彻底毁了日高的名誉,夺走日高生前所有的荣耀和光环。

    看开头,我们可能会问,究竟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一定要致人于死地呢?而看到结尾,让人背脊放凉的不只是凶手真正的恶意,而是不寒而栗地自问,谁又没有过这样的恶意?

    《恶意》的最高境界就是放大了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恶意,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么,他对你微笑,对你好,帮助你,照顾你,是你最亲密的朋友,可你却讨厌他,恨他,甚至恨到希望他消失掉?

    是友谊的小船太容易翻掉,还是一开始就埋下了恶的种子?

    幸福是个比较级,自卑的根源都是通过比较来的,在日高面前,野野口无疑是自卑的。因为,野野口终生追寻的,却是日高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有一种心理失衡演变成了妒忌,持续不断的妒忌发酵出了恶意,羡慕嫉妒恨便是这么来的。

    从小到大,邻居家的孩子,别人的女朋友,别人的老公可能都是照出我们阴暗面的太阳。

    正如小草不会去嫉妒大树的伟岸,我们不会在一些天生骄子面前自惭形秽,却总对你宿舍的同伴,小学里的邻桌,你妈嘴里的“张阿姨家孩子”,跟你一起跑业务的小王……心生攀比、羡慕之情。羡慕得不能自拔了,就有了七宗罪之一的嫉妒,嫉妒越多,心理就越扭曲,扭曲的极限,就成了恨。

    在这些永恒的参照物的比较下,你永远是不起眼的,不争气的,一次两次,清风佛面,一两百次,落地生根,一两千次,见他就烦。“希望他从自己身边消失”算是比较温和的念头了吧?可能更有一种你想象不到的恶意隐藏在你的灵魂深处,这是令我们悲哀的人之本性。

    当然,艺术是现实的夸张和升华。东野圭吾的《恶意》是这种沮丧、负面心态的无限放大,一个可怜人最后不惜用所有的恶毒念头织了一张网,要网住那个本身无辜的人永世不得超生。

    普通人是没有胆子亦没有这个“智商”的,有过自卑经历的人总在多数,但有的人通过学习、阅世很好地调整了过来,有的人郁郁寡欢终至彻底伤害自己,但更多的人,阶段性的自卑,阶段性的康复,又复发,他们在基本的人情网络中、义务教育下,用智商、情商、常识抑或是本能,平衡着心中的某处不平衡,抗拒着某一瞬间陡然而生的恶意,无师自通地疗愈伤口。

    有时候人心就像黑暗的森林,他人永远无法揣测这片森林有多广,地下有多深。“问题”,有时候是不能被彻底解决的,也是不能被完全躲避的,但我们却需要有正视它的正常心态,直面它的积极力量。

    所以,《恶意》启示之一,从日高的角度看。我们要有基本的人情体察,交友处事中,切忌姿态奇高,好为人师。“我”总是出淤泥而不染,“你”永远烂泥扶不上墙,我的“不自知的美”像一面反光镜,时刻映照你的“窘迫的丑”,这是滋生恶意的最佳温度。马加爵自然是罪无可恕,但他的室友们无意或故意忽略、刺激他的感受,也是一种人性之恶。

    启示之二,从野野口的角度看。我们有责任去无限制地扩大自己的视野。生活中,总有某些大树或巨人,遮住了你的部分太阳,但你是有多low才甘愿在阴影里将自己长成一片发霉的苔藓?请移尊驾,说不定,三步开外即阴影边界。眼界宽了,格局便大了,这个时候,你身后的影子随风绵延,谁还稀罕之前那棵挡了阳光的歪脖子树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恶意里的普世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jd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