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至少有两个版本,一本是简本,读过,印象不深刻;最近跟艺体组重读另一个版本,厚厚的一本书。开始以为是另一位作家的书,打开细看才知道是同一作者的作品,只是这个是原本。
共读了两次,读完了第一章。阅读的感受跌宕起伏,不妨与大家分享。
开始丹纳说好的作品就是模仿的逼真。这个我忍不了,艺术之为艺术,是创造,怎么可能是模仿?我提出了批评。
随后又说艺术是对实物结构的模仿,但一般不是原来的尺寸,而是结构比例的一致,同时还伴有调整,以突出某一特征。这一点,至少没那么大情绪,因为这个在接近艺术创造了。但我内心的艺术创作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些模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丹纳在不紧不慢的继续说着。艺术不仅仅是事物结构的模仿,甚至还有巨大的变形,不是为了逼真,而是要表达艺术家内心的观念。
说到这里,我就没话说了,这也是我内心对艺术的理解。
他开始举例子,先说狮子,再说农田,我就有些情绪了,因为我意识到这种举例背后是深受唯物主义影响的。伴生的心思是:丹纳是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天才艺术评论家。他认识到艺术的本质,但一举例子就展露了其所受到的社会思想的影响。他应该像海德格尔那样,以梵高的油画《农鞋》之类的作品为例,解说背后的人的思想,而不是阐述狮子和农田的特征。
但丹纳没有止于此,他最后给艺术的定义是:
“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经过有计划的改变的。在雕塑,绘画,诗歌三种模仿的艺术中,那些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我理解这是指艺术的真实)。”
看到这里,我已经无话可说了。作者已经完美的阐述了艺术的内涵。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外在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丹纳说得很清楚,外在事物是艺术观念的刺激源,头脑中的观念会对外在事物进行加工,这就是创作了。
通过理解丹纳的思想,我也进一步理解了艺术,即经由抽象而借助创造出的形象而表达内在的观念,这个观念不是一般的想法,而是指向本质。如此,真与美就合一了;再进一步想,人内在的对世界的本质的探究,落在行为上,就是善,比如仁,比如道德律,如是,真善美合一。
读此书得到的教训是,不要着急表达自己的观点,留点时间,听人家把话说完。倾听,理智上能接受,行动上还有距离,自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