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源远流长,其中许多引用红楼梦的节日篇章。书中还有老树的绘本。
《说文》云:“年,谷熟也”。
节日来源于时间,传统中国节日来源于四时、二十四节气、农耕时间。节日总是一切人的,不允许与他人分割开来。
年关,文明里的信仰情怀。春节,取悦天地的礼乐文明。
敬灶神,吃年饭,贴春联,放鞭炮,出天方,拜跑年,闹元宵。
天增岁月人增寿。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普天同庆。爆竹声里一岁除,且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社会“岁月静好”中骤然暴起的狂欢、热烈节日难以激起漂泊者的参与。过节却成了朋友圈、社会群体消费和撕裂的一大现象。
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很多人想到清明,马上会想到扫墓,想到杜牧的名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他的节气,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一年的四时八节,是反映季节变化的,像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也反映了气候状况,而像小满、芒种等,是表示农作物的生长成熟状况的,剩下的惊蛰和清明两个节气,都是反映自然物候。而清明节则更为特殊。
春分后的十五天左右,就是每年4月的4号到6号,天地之气再次发生变化,这一节气被称为清明。
总有一棵树,等待春风回。总有一间屋,不知住着谁。
后人曾经附会说,端午节来源于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但已经有人考证,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至于纪念人物,除了说端午节纪念屈原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多种说法。
跟冬至后猫冬一样,人们在夏至后的消夏也有“九九歌”,如清人杜文澜选著的《古谣谚》里就选有北京流行的消夏“九九歌”:“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世事总是无常,有时没了方向。索性放下一切,去个青草更青的地方。
江南的节日饮食中有三鲜说法儿:地上三鲜为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上三鲜为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鲜为海丝、鲋鱼和咸鸭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