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孙瑞雪《爱与自由》

孙瑞雪《爱与自由》

作者: 7f52a387d44d | 来源:发表于2016-12-20 02:50 被阅读63次

1、儿童的精神胚胎

早期的人和动物没什么两样,成长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从不认为儿童的精神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仅仅需要我们给予一个适合他内在精神发展的环境。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他并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桐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比儿童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它的心智的发展,这决定了我们的孩子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理解知识。

我:一个新的观念,原来我们眼中如白纸的宝宝,好像初生伊始就安上了程序,她们可以按照程序自我成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这种成长。培养保护她们自我成长的能力。这种能力相对于智力来说,智力就是外在表现,聪明的小孩都一样,但是有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决定了她们能走多远!怎么做呢?。。。

2、智力来自感觉

“零岁方案”她是典型地用零岁方案进行的。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门”——她就在门上贴个“门”字;“瓶子”——她就在瓶子上贴个字“瓶子”……不断地把孩子抱过去给孩子说,不断地这样做。孩子到了四岁多快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拿着书本开始阅读了,而且加减法都会。她认为用外界事物不断地刺激孩子,以使这些事物留在孩子的大脑中产生印象,这就是智力状态。态。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他是否对这个事物感兴趣,而且能够得到它并借此发展,来自于儿童本身,不来自于外界。

“零岁方案”的结果他看上去不自信、不坚强不果断,好像什么东西只要外界不反应,他就不能确定,他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他不能综合地将他所学到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应用。他一开口,就是知识,学来的知识好像同我们的生活无关。它给了我一个关于普通教育本质的提示,这个提示就是: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

蒙特梭利在两本书中都说:“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智力就是这一过程,这过程中的每一感觉上升,都和其中的经验和体验在一起,儿童天生具备这种能力。这个能力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过程每个人也不一样。我在这里再提一下,不同人的同一语词表示的不同概念形成演绎思维,是智力的又一方面。但从上面的正确过程中产生的概念是其他智力的基础。

我:读到这一章节,总是充满怀疑,我该怎样等待孩子感觉的到来呢?如果错过了孩子对“天”的感觉,那我要自己填给他吗?难道“零岁方案”都是死的,我觉得有时候我们死记硬背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依旧在合适的时刻会对书中的内容顿悟啊。。。知识放在那里,只是在等合适的时候开启。

3、智力来自特别

生命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感知到孩子的心理,你跟他说了,这个问题就不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了。

一个蒙特梭利教师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当她拿出一样教具,这个班里只有一两个孩子对它感兴趣,那你教育的第一步就达到了,不是全部的人马都上去。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恰恰是培养儿童都对一个东西感兴趣。画画全班都画,数数字全班集体来……人们认为有很多必须共有的东西,知识呀,道德呀,这是有理由的。但共同的东西不能用共同的时间。即使能用,那也是小学及以后的事,那时儿童的精神胚胎有个变化,能把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年龄愈大会愈强。但儿童在小学时差别还比较大,必须要把握好,在没有差别的教学中保护差别。我们在成长中的每个敏感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指导。我们甚至没有在那“自己发展”时得到尊重。我们的深深的、独到的思维能力丧失了。

我:这个章节算是解惑了。我之所以填鸭被古诗对我本人没有影响是因为我已经长大,而小孩子对于事物的认知顺序是不能和我们一样的。如果和我们一样,就是在搞事情!可是我应该怎样保护它的敏感性呢?它现在爱看书爱玩耍,这些可不可以呢?看书算不算填鸭,对她有影响吗?

4、智力来自于自我

儿童始于一无所有,并独自向前发展。……好像儿童的整个智力发展是依据这个成人。如果这个成人不在了,他就会成为白痴,我们大多数成人会这么认为。儿童在做某些事情不对的时候,成人会急切地想给他改正,急切地想告诉他这不对,应该怎么样。实际不是的,儿童是独自依据内在的理性来发展的。而围绕他这个理性的是敏感期。尽管儿童的这种精神发展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尽管我们帮助了他,但他精神的发展是依靠他自己的,我们只是帮助他。他形成概念,联结概念、区别概念、发展思维。

我:好吧,我想当孩子对一件事情的敏感期没有打开的时候,我们做什么都是白费功夫的。所以我们还是可以自由的让孩子读书、旅行、玩泥巴。。。一切都可以,而且越多越好,这能让我们不断的尝试找到孩子到底对哪些敏感。所谓的保护,我想就是不唠叨,不要自作主张的灌输,要在各种尝试中观察,发现宝宝感兴趣的,再参与。若小孩子没有兴趣,就马上退出。当宝宝被强制灌输会导致他程序混乱,我觉得混乱也是我们要把握的时候,趁机让宝宝对于词汇和事物的联系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教师、家长、成人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渡过其间的恐惧和忧虑。儿童要把精神胚胎实体化只有通过一个办法,就是不断地活动。实体化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儿童的内在精神的那种冲动,理性的那种冲动实现的过程。蒙特梭利说,儿童进行一个组织自我的过程,并且把这些东西都变成记忆。

儿童生命的状态在于在他自己的发展点上探索,努力,成功,经验肉体化,概念内化。这个经验是从儿童自己的探索开始,通过他自己的每一个小开拓而结束的。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你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教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那只是需要的时候才起个引导作用。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理论经验也一样。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这样的,当你给他一个全新的知识或其他什么的时候,这个内容是全新的,儿童不接收。或者你给他一个东西,他曾经认识过,只有一丁点儿新内容,他也不接受。儿童所认识的东西是这样子的,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他认识的,他已经掌握的,少一部分的内容是他没有掌握的,这时候他接受得最快。因为儿童喜欢把一个事物跟另一个事物联系起来。其实成人也一样。

智力也在于对事物区分,从粗到逐渐细微的区分。在区别这个东西的时候,他也捕住了共同的东西,捕住了那概念的内核,及对事物的精神感觉。这样,蒙特梭利说,“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5、智力来自思维

受训斥、挨打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差别。首先一点就是概念不清,大脑相比而言较糊涂,不容易看到一个客观的实在的东西,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影响了内在心智的发展。受打骂厉害的孩子,记忆力较弱,不易看到一个客观的现实,总会基于需求和仇恨。受打骂不厉害但多少受过刺激的,也时常糊涂,就是那些有所“专制”的班级或家庭,孩子也多少出现问题,这是思维出了问题。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因为这种压力会过分强化儿童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刺激了孩子对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而忽视了全部。了。那些得到爱和宽容的孩子,他在组织自我的过程中,这些区分的能力没有受到伤害,对事物的把握清晰、准确,并能很好地确定下来。

他们整个的思维状态和认知状态一直是在思考。你给他说什么他都在这样思维。思维对小孩子是快乐的事。思维对小孩子也是新鲜活动。小孩子思维表情很明显的。小孩子思维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有的小孩他不用思维,被训斥被打骂的孩子是不会思维的。他们的反应较快,好像不经过大脑。

有实际上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儿童自身的大脑。儿童的大脑运行虽然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通过大脑进行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得到对象,这叫智力。有的孩子小时候被认为非常聪明,脑子反应快,但长大以后,他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创造力并不好。这个原因就是他是被教出来的,或者人为刺激出来的。你对孩子的帮助中,最重要的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在关键时刻爱过他,帮他由他自己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我:果果已经20个月了,从来没有打骂过她,也轻易不会那么做。可问题是,不大骂该怎么管理小孩的性格呢,她最近太任性了,一不如意就做到地板上撒娇耍赖,我在家就会各种腻歪。我不在家就乖乖的,是不是我的不严格给她了任性的权利啊。该怎么制定规矩呢。。。

6、智力来自抽象

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复。儿童从故事里感知的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事情,包括在那逻辑那情景中准确化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选儿童的书,最好你先读一读。因为很多书逻辑上有错。如果你没有自信心,最好选名著,名家译的,名家配画的,好出版社出的,这样就放心得多。

孩子的感觉训练也经常是这样。如果他今天摸这个瓶子,他会不断地反复地摸,摸呀摸,然后你告诉他:“这个是瓶子。”把概念同孩子大脑内的感觉配上对。当你把瓶子拿起来,让孩子触摸的时候,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因为儿童一见瓶子就知道这个概念。如果我们把瓶子的照片印在纸上,再让儿童看,它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如果这个时候用文字告诉孩子“瓶子”,这时候它已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必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触摸、感知后,他会对他所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和机会要把握好。

对儿童来说,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实事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像,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则。我们从一些获得过自由而未获得过爱的孩子来观察,发现这些孩子大脑较清楚,但没有精神状态。人同动物的区别只有精神。蒙特梭利说:“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概念,这个过程叫智力。”

如果你要用色板给孩子解释颜色的话就不同了,那是一个隔离出来的实物。儿童通过视觉的感觉,能排除任何其他颜色的干扰、刺激和引诱,而单独感觉这一个色,并建立一个概念。你问:这是什么颜色?紫色,它的准确名字叫紫色。如果你是用色板给孩子说紫色的话,孩子可能就会给你说:你穿的衣服也是紫色的,我们幼儿院开的什么花也是紫色的,还有我们那个教具什么什么也是紫色的……这个过程显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儿童早已在生活中看到和感知到了紫色,但并未概念化,当这一概念一旦建立,儿童就会把这个颜色使用在任何一个物品上。如果你用花教的话,儿童会认为花是红色,红色是个花。他不会再去把抽象事物具体化,把特殊事物普遍化,这就是一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儿童会自己完成。

蒙特梭利在这里给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她提出的第一点,要求教师做教学用的名称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

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如果要让儿童概念掌握得准确、快捷和彻底,你还必须准备两三件供儿童对比抽象的东西,比如色板,你要在两三个不同色板中间指示颜色。比如三角形,你要在不同形状中对比,比如在圆形、方形中指示三角形。不然的话,儿童会把语词暂时存在记忆中,等待抽象的机会。这个过程可能很长。要清楚地知道,语词必都指称概念,概念必都抽象。

比如说我们可能会拿一个颜色问孩子这是什么色,孩子可能会说咖啡色,也可能说棕色。这个检验方法,能够让你知道你的前一种教学方法是不是对头,因为它是一种易于检验的概念。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使用教具用三段式,是在教孩子某个准确而具体的概念,当儿童不能指给我们这一物体,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儿童还没有将名称和物体产生联系。让我们学着等待儿童的这种心智状态的来临吧。

我:这一篇都有提到如何实施合理的教的问题。所以复制很多。首先教的工具应该简单、真实。简单容易让孩子形成正确概念,真实才能让孩子从抽象到具体。我的闪卡上那么多词汇,果果能说出来,但是真正产生联系缺没有,所以真实啊,真实!二是要等待啊,给他一个概念,在她需要的时候她会产生的。

7、智力的内容

后来我发现儿童的心智还没有达到能够用“说”解决问题的地步,或者他说不出来,所以他容易用哭来解决。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的一种心智未及的表现。“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的智力、精神和体格得到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把幼儿培养成一般所说的学者。”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点。我们带着孩子出去速描,每人都带画板、颜色和笔。我们让孩子画眼前的树。会发现有一个孩子是这样画的:她用红红的笔画了个树干,用黄色的笔画的叶子,这时候老师看见以后该怎么办?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老师这个时候既不问也不管。蒙特梭利说,“这时候儿童还没有成为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你没有必要校正他。”可有的教师就说孩子:“你看看树到底是什么颜色?你看你画错了没有?”有?”他如果不知道,你又说:“你看一看嘛!”有的老师可能更加积极就拿一片叶子说:“你看一看嘛,这个颜色跟……”蒙特梭利说“他还没有成为一个生活的观察者。”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再去画画的时候他不再把树干画成红色的,他把树干画成棕色的。但他依然把树叶画成黄色的。再过半年以后,这个孩子把树叶和树干全部画成了正确的颜色。这个过程是不需要老师来指导的。如果他还没有掌握的话,那是因为他自己的心智发展和敏感期还没有到来,而且他还没有成为一个生活的观察者。

不管儿童愿意不愿意操作,一切全部是自发性的活动。任何老师不得暗示、诱导孩子。蒙特梭利说,“教学必须严格遵照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者的积极干预的原则。”

就是说孩子的每一阶段的生命不是空白的,它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建立起来的。他不发展这一方面,必然发展那一方面。吗?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他对世界的感觉,你的感觉越细腻、越多,你的生命状态会越好。你的感觉越粗糙、越少,你的生命状态就越低。人们不分地位的高低,不分贫富、贵贱,是感觉把人的层次拉开了,感觉使你跟别人产生了差别。

我:如何判断孩子是心智未及还是在耍赖啊?智力发展是不需要干涉的

8、谈智力

人类要开发潜能最好的办法是就依靠儿童,通过感觉不断进行重复。重复的次数达到某种量时,就产生了概念。当儿童配对配正确了,儿童就会自动地进行重复练习。六岁以前,儿童通过这种重复建立了全部的生存概念。最基本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实际上,在蒙氏教育中,教具操作只要求老师走第一步,剩下的步骤是让儿童自身去发展,在这个逐渐的积累过程中,儿童每天都能发现新的东西,所以蒙氏教育的感觉训练特别重要。

蒙特梭利说,反复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儿童只有通过反复,才能发展内在的规律,这个规律要儿童自己去发现而不是通过老师去教。他会反复地排列,终于知道:噢,这个教具是一个序列。序列不过是一个在同一中逐次差别着的东西。发展到第二步就是从序列中间“拿掉一个”,这之前让儿童闭上眼睛,之后,让儿童把拿出的那个再放回原处。他开始用准确的视觉判断:中间是否少了,这是训练触摸感觉的精细的的空间差别。这种训练可能要长达几个月或者几年,这样儿童再认识数的时候,他的感觉就明显地知道,数不仅可以用在生活中任何一个地方,数本身是一种可直觉的存在。蒙特梭利说过一句话,给孩子进行某种教具,或者某种感觉训练到概念的过程中,要把刺激物隔离开。感觉训练的另一个要点是,在教学时,要把相对性的内容放在一起感知。比如红、蓝,长、短,大、小……因为物质世界就是以这种方式存在的。在对比中发展出的概念更为准确、清晰、全面。

我:看我智力篇,我觉得我得给果果来一套蒙特梭利教具了。昨晚超市,和果儿看到好多蔬菜,问果儿是什么?她只是准确说出了玉米和茄子。说明之前的图片识物可能误导她了。在教孩子认识事物时,要先看看她要不要学,也就是敏感期,然后在无干扰下教。

相关文章

  • 孙瑞雪《爱与自由》

    1、儿童的精神胚胎 早期的人和动物没什么两样,成长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从不认为儿童的精神也有一个自然、有序...

  • 2022-07-29《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这本书是孙瑞雪撰写的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整体上讲述的爱和自由的发生经过。爱和自由的概念是从蒙特梭利儿...

  • 工作给了我爱与自由

    孙瑞雪老师出过一本关于教育的书,书名叫《爱与自由》。母亲教育孩子的路上,爱与自由是养分。 看我现...

  • 孙瑞雪《爱与自由》3

    14、意识与潜意识 爱是相信,在陪小孩子玩的时候,要相信小孩子都有自保能力,距离稍微远一点看他们做就好,不然就会不...

  • 孙瑞雪《爱与自由》4

    18:、顺从和意志 获得孩子顺从配合的方法是爱,孩子会自发的支持你,而不是说教。纪律不是建立在老师的呵斥和压力之下...

  • 育儿|《捕捉儿童敏感期》精华导读(0-12岁父母必看)

    《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精华导读 孙瑞雪,专著《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捕捉儿童敏...

  • 读孙瑞雪的爱与自由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精神胚胎”,他们看起来弱小,其实他们的内心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们的发展不...

  • 爱和自由   孙瑞雪

    来自百合的分享

  • 《爱和自由》——孙瑞雪

    【读书笔记2】 儿童的成长。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阻止了他,那...

  • 《爱和自由》——孙瑞雪

    【读书笔记1】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父母心理很成熟,他就能够自然的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反之,父母的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瑞雪《爱与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st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