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连《史记》都记错的配六国相印故事(1)——苏秦合纵燕赵

连《史记》都记错的配六国相印故事(1)——苏秦合纵燕赵

作者: 勤劳的贝贝兔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11:41 被阅读78次

兔哥读《通鉴》系列8

战国

兔哥读《通鉴》系列8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著名的苏秦合纵六国,由于篇幅较长,兔哥打算分三期进行。当然了,很多人可能已经知道了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记载的一些事情,证明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错误,《资治通鉴》参考于《史记》,一脉相承,故而错的基本一致,其实,司马迁在写苏秦时也知道资料缺失太严重,存在很多偏差,这个问题留着最后再说。兔哥读《通鉴》系列先参照《资治通鉴》,介绍这部分内容。

首先分享一下苏秦合纵燕文公和赵肃侯的事情,具体经过如下:

话说最早的时候,洛阳人苏秦曾经拿着他兼并天下的计划去游说秦王,但是秦王并没有听他的。于是苏秦就又到燕国去游说燕文公。

他对燕文公说:“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到别国的侵犯和掠夺,主要是因为有赵国在南面做挡箭牌的原因。如果秦国要攻打燕国,那得跑上千里才能来到燕国;但是呢,如果赵国想攻打燕国,那就简单了,只要走不到一百里就到了。如果一个人只有远虑而不看不到近忧,那真的就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了。我真心地希望大王能与赵国结盟,两国合为一体,那么燕国就可以无忧无虑了。”燕文公答应了苏秦的劝告,并且资助他车马路费,让他去游说赵肃侯。    苏秦对赵肃侯说:“如今,山东各国中最强大的就是赵国了,而秦国所担忧的也正好只有赵国。但是,秦国之所以始终还没有攻打赵国,主要是因为害怕韩国和魏国在背后算计他。但是如果秦国要攻打韩、魏两国,因为没有大山大河的阻挡,只要一点点进攻,那么也很快就能到达他们的国都。韩魏两国不能抵挡秦国,那就必定会向秦国俯首称臣。假如秦国没有了韩、魏的牵制,那么矛头立马就会转过来指向赵国。”

“大王,让我借用地图来分析一下:请看,各国的土地面积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各国的兵力也得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结成联盟,合力向西进攻秦国,那么秦国一定会被攻破。但现实是,谄媚秦国的人都想割各国的土地献给秦国,如果秦国成就了霸业,那么他们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当国家遭受秦国的践踏,他们丝毫不为国家分忧,所以,这些人总是在拿秦国恐吓各国,让各国割地给秦国。因此,我由衷地希望大王您好好合计一下!”

“我呢,私下里是为大王这样合计的:以韩、魏、齐、楚、燕、赵各国为联盟来抵抗秦国,请各国派出大将、国相在洹水举行会议,互换人质,结成同盟,并相互约定:‘秦国攻打某一国,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兵,或者牵制,或者救援。如果哪一国不遵守约定,其他五国就一起讨伐它!’当六国结成联盟对抗秦国,那么秦国必然再也不敢跑出函谷关来危害山东各国了。”赵肃侯听了之后很高兴,就优待苏秦,给他赏赐让他去合纵各国。

之后,还有提到秦国公孙衍带兵伐魏,打败了魏国并将要继续向东攻打,苏秦担心合纵的事情被破坏,于是就激怒张仪,让他到秦国去助自己一臂之力。涉及到事实上苏秦与张仪并非同一时期人物,因此,这一点先放下,后面再说。

六国封相

兔哥有话说:

有人说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就是一群唯利益是从的人,他们没有国家观念,只有利益,只要哪个国家用他们,他们就到哪个国家去,运用自己的智慧谋略他国。可以说这样的评价说出了事实,看起来,在道义上似乎并不符合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

其实,兔哥觉得,要知道今天人们所说的忠义也好,道义也罢,那基本上都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来源于忠君爱国那一套,兔哥无意批判儒家,对于爱国,兔哥觉得千百年来都应该是一个主旋律,对于叛国者,都应该得到应有的讨伐。只是战国时代,在人们眼里,国家的观念并不重,因为毕竟大家都是华夏民族,说着相同的话,写着差不多的方块字,各国人员往来也很频繁,所谓国家,只不过就是不同的政治团体而已。此外,儒家在当时并不是主流,相反的还是被各国所抛弃的,儒家那一套仁义道德完全不符合战国时代的特征,靠仁义打不败敌国,更统一不了天下。所以,用今天来源于儒家文化的观点去看待和评价那个时代的纵横家,兔哥觉得有点错位,也没有必要,我们只需要从中学习纵横天下的智慧就好了。

如果以秦国时间为坐标,纵横家的活动时间大体应该是在秦惠文王到昭襄王之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间段,也是战国各家各派纷纷登场尽显各自智慧的时代,很多流传后世的人物和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这一段时期,比如比较大众化的张仪、苏秦、芈月、乐毅、田单、战国四公子、白起、范雎、赵奢父子,将相和的廉颇蔺相如等等。那么,为什么这一时期会涌现出如此众多的“明星”呢?

兔哥觉得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此时的天下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当然了,这是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到的一个词,用在此处十分贴合。彼时,秦国正在崛起,东方六国在此消彼长中不断变化,先是魏国,后是楚国、齐国、燕国、赵国各自独领风骚十几年。这段时间,秦国还在积蓄力量,还没有强大到独挑天下,东方六国尚有国力抵挡秦国东出,但是六国之间也不断的相互龃龉,消耗大量国力。也就是说,各国正在激烈碰撞,彼此相持,还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谁也没有能力发动灭国战争。这样的历史背景为各个学派展现各自智慧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历史舞台,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关于苏秦,之所以能够说动燕赵,是因为他抓住了两国的利害关系,把两国面对的外部挑战和应对策略分析的透明,又通过两国利益的重合点将两国结合在一起,这在后面苏秦游说韩魏齐楚也是一样的。

《资治通鉴》原文节选如下:

初,洛阳人苏秦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肃侯大说,厚待苏秦,尊宠赐赉之,以约于诸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史记》都记错的配六国相印故事(1)——苏秦合纵燕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tc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