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佩六国相印”。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早年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术。学成后,以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没有得到重用。穷困潦倒的回到家中,遭受到家人的冷落和忽视;于是,苏秦加倍努力,连夜苦读古书,想睡觉时,用锥子刺股;一年后学有大成,再度出山,用合纵的策略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受到重用,联合六国势力抵御秦国,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六国结为联盟,推举苏秦为“从约长”,佩戴六国相印。
苏秦像关于玺印,《后汉书·郊祀志下》曰:“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防奸萌。”三皇的时候没有文字,用结绳来记事;五帝时,才有文书凭证;到了夏商周时期,习俗教化、雕绘文采越来越丰富,弄虚作假、伪装假冒也越来越多,于是有了玺印,防止作奸违法。这段文字是我们明白玺印的起源和意义。
商周铭文春秋战国时期,玺印的功用日益突显,广泛应用于政治、商贸,象征权力和凭证。《周礼·地官》司市条云:“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玺主要使用与商贸中;《史记·甘茂传》云:“夫甘茂,贤人也。今秦赐之上卿,以相印迎之。”印作为权力的象征,为当权者掌控。玺印在《释名》里解释为:“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玺印作为权力和凭证的象征,在战国时期得到极大发展,上至天子诸侯群臣(官玺),下至平民百姓(私玺),皆用印章,彰显身份地位;其用途也更加广泛,不论国家文书机要的传递,还是日常书信的往来,亦或商贸交易,均以印章为凭信。
战国时期的印章,无论从文字方面,还是形质方面,各国均不相同,表现出极富有个性的地域特色。根据文字的不同,王国维把战国文字分为东土六国文字和西土秦国文字,奠定了战国文字分区域研究的格局;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综合诸家之说将战国文字划分为“齐国题铭”、“燕国题铭”、“三晋题铭”、“楚国题铭”和“秦国题铭”五个部分,形成了五系说。对于玺印,可以从时代、文字、形制、钮制、分类、地域特色等方面研究,将战国古玺分划分为五系:楚系、齐系、燕系、三晋系、秦系,分域考述。
楚系玺印,文字极具特色,线条流畅,结体散逸,有毛笔书写的意蕴,与同时期竹木简文字类似。
楚系燕系玺印,制作规范,风格统一,文字刚劲有力,布局疏密对比强烈,常见有正方形和长条形两类。
燕系齐系玺印,以白文为主,官玺较为规整,个别印面上部中间有突起,陶制印面较大呈长方形。
齐系三晋(韩、赵、魏)玺印,多为朱文,文字秀丽,线条细劲,印面较小,一般在1.5厘米左右。
三晋秦系玺印,继承周朝文字,多用篆书文字,其中“印”字最具特色,与秦朝印章风格统一。
秦系战国玺印在中国印章史上有重要地位,如此灿烂多样的玺印,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实用功能,还饱含丰富艺术审美价值。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生活在战国时期,随身佩戴印章,不管是日常活动需要,还是凸显身份价值,一枚印章都将我们的生活赋予更多意义和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