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记录【0024】
我正在洗澡,听见外面一声天崩地裂的吼叫:“你能不能不要到处爬了?!!”
然后就是孩子“哇”的一声大哭。
不用想就能猜到发生了什么。
陪娃们跑了半天的芊爸正在辅导哥哥写作业,而且是数学……
等我匆匆从浴室出来,孩子躺在被窝里哭,旁边坐着一脸黑的芊爸。
孩子见我就扑到怀里伤心的哭起来,“爸爸吼我了……”
古人劝诫我们,每临大事需有静气。但我昨晚开始怀疑古人说的话。
我们的一生,所遇大事极少,也许一辈子都遇不到。
而且,大事面前,谁都知道要谨慎,以至于我们每一个言行,其实都是深思熟虑“静”的结果。
反而是日复一日的繁琐小事,最能观察人的定力。
扯远了……
前天,带孩子去公园玩,芊跟着两个小姐姐玩泥巴。
那两个小女孩一人拿了个矿泉水瓶,装满水倒在泥土里搅拌。
芊没有矿泉水瓶,只能打酱油的蹲旁边玩。
后来,芊爸去捡了个矿泉水瓶,还找了根铁丝,用打火机烧热,钻了个洞。
从天而降的“装备”,让孩子喜出望外,芊爸也一脸得意。
此时,是假期的下午。
夕阳笼罩,孩子自在的玩耍,我们甚至可以远坐着抠手机。
芊爸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
这个问题,就像“人性是善还是恶?”
争论千年,没有定论。
好在我们有另外的答案: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很多行为不是完全由他的本性来决定的。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行为是由情境所决定的。
我们无法预知自己在另一种情境或情感状态下的行为。
即使我们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下一回自己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换句话说,人其实是情境的产物。
情境产生情绪,情绪支配行为。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双十一,买一大堆,事后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因为马爸爸创造了一年一度最大的“购物情境”。
情境面前,人就分出了三六九等。
最高级者创造情境,比如马爸爸,
次级者灵活应对情境,不被情境所控制,
再次者,看到情境,却依然受情境影响。
最低级者,被情境左右而浑然不知,比如孩子。
而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就居于中间两级。
于是,我们就像川剧变脸一样,呈现出多面性。
哪一面都是我们,哪一面也都不是我们。
而孩子们更是如此。
在老师面前,乖巧懂事;同学面前呢,无拘无束;等到了家人身边时,可能就是撒娇任性了。
无论评判成人,还是认识孩子,一定不要忘了情境。
每一个情境下,是决然不同的我们。
我们,从来不是由一个面决定。
也不该由一个面决定。
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