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2
亲爱的老小孩:
说句实话,生而为人,很多时刻觉得人残忍;都已成年,总是会觉得成年人讨厌……
婴儿最聪明,心如敞开的大门,容纳天地万物。随着年岁增长,家庭、教育和社会慢慢关掉这扇门。当它锁死之时,人们将这一刻定义为“成熟”。
雨季来了,不太开心,然而比起雨季更害怕的是感知到小朋友那份超乎他们年龄的“成熟”,也就是知道的太多,不合时宜的懂事。
我记得那天阅卷,其中有一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题是这样的:爸爸在()地工作。 我们成年人的思维知道“的地得”三者间的区别,一看就知道括号里要填一个修饰的形容词。但是一个孩子只在括号里填上了一个“外”字,爸爸在外地工作。这没毛病,可是根据题目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就想判他错误,想了一下我给他扣了一半的分。
我突然有点难过,不是因为扣掉他那一半分,而是因为想到“爸爸在外地工作”这一句背后是孩子的期盼。因为那天课上,课文主人公有一个盼望的心情,我请孩子们回想并分享他们曾有过的这种盼望的心情,一孩子站起来说:“我多么盼望我的爸爸回来陪我啊!”这一句盼望当时也让我沉默和思索……
我不止听过一个这样的案例,爸爸在外地工作,三五个月甚至更久才能回家一次;不止一次看到小朋友放学听到爸爸回来了欢呼雀跃的样子。然而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总觉得这一代孩子感情淡漠,他们生活幸福,就连寓言故事里大禹因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们都很难理解。我们却不知道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却也总在期盼着自己的爸爸回家,多一点陪伴。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就觉得都是为了孩子打拼,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却不曾问问孩子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外面下着雨,一整天的雨,赟子回到办公室感叹了一句她被一年级的小朋友问到哑口无言,她说真的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小脑袋瓜里都在想什么。她说一个小女孩挺伤感地说她马上就要回广东老家那边上学了,她回老家昆明这边的朋友一定会不记得她了,然后她就一直追问是不是这样。赟子说这根本不该是一年级小朋友考虑的问题,可是她就是认真的若有所思,并且一直问一直问。我听到她的感叹,我更加觉得难过。
我就在想教育究竟是什么?带给了孩子什么?难道真的是把他们能够容纳万物般纯粹美丽的心门关闭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想说成年人真的有点坏,身为成年人的感觉真的有点糟糕,因为总是剥夺和误解孩童的快乐,并且无视他们源自内心深处的期盼。
我惧怕孩童那份不该有的“成熟”,如果可以我愿你们永远单纯快乐并且纯粹。这个雨季淡淡的哀伤,你们慢慢地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