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与京剧
秦腔
作为周秦汉唐文化的发源地,关中天生就具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陕西与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中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丝毫不为过。而秦腔也堪作中国戏曲的典型标本。
秦腔从古老的杂剧,南戏和昆曲中继承了大量传统元素,同时也吸收了诸多其他门类的艺术,最后形成高昂激越的特点。
明清时期,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形成颇有影响力的商帮。随着山陕会馆在全国各地出现网络式分部,秦腔也从陕西走向全国。在乾隆时期,陕西境内已形成了东路,中路,西路和南路等四大秦腔流派,班社众多。而关于剧目,当时有句话说,“东八百,西八百,加上中路一千本,还不算南路多少本。”
而除了陕商之外,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秦腔文化。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李自成占领北京以后,吴三桂之父吴骧被迫献出陈圆圆,李自成大喜,让陈圆圆唱一段昆曲。圆圆开口一唱,李自成便大失所望,抱怨着说:“人长得这么漂亮,唱的怎么这么难听。”随后他和他的文臣武将一起高唱秦腔,唱得兴高采烈,不亦乐乎。还问陈圆圆:“我这个歌唱得怎么样?”圆圆回答道“此曲只应天上有,我们这些南方边境的人是比不了的。”
也许是因为这些机缘巧合,使秦腔成为了中国北方所有梆子戏的始祖。“山西的蒲城梆子,代州梆子;河北的梆子腔,老梆子;山东的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的大梆子戏等等,都是由秦腔演变来的。”
在清中期,秦腔一度成为中国最主流的戏曲。同光年间,秦腔(陕西梆子)日趋北京化,唱腔还是山陕味,但念白已经成为北京话。梆子和二黄作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具影响的两大剧种,对京剧,评剧,京韵大鼓等戏曲剧种,曲艺曲种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后来的京剧大师都出自梆子戏班社。
京剧
正如秦腔与山陕商人有密切的关系,京剧同样与徽商有关,徽商与徽班不仅同源,甚至可以说是财大气粗的徽商孕育了徽班。徽商云集扬州,扬州也成了徽班的发源地。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州的“三庆戏班”进京朝贺,京剧因此而初步成型,乾隆六十大寿,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发展为京剧。嘉庆和道光时期,徽班五次进京,吸收了汉剧中的西皮腔,形成全新的皮黄剧,这种独立的皮黄剧后来就被叫做“京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