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精髓,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反而经过时间的打磨,越来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些传统的思想对我们现在的行为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比如“爱子七不责”,七不责即: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有效的批评能让孩子如沐春风,虚心接受,不恰当的批评却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引发孩子的叛逆之心。
一、对众不责:在公众场合,大庭广众之下不批评指责孩子。
孩子犯了错误,有时候自己认识不到,所以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间指正孩子的错误是作为家长应该做的。但是如果不顾孩子的面子和尊严,在人前批评打骂孩子,有可能伤及孩子的尊严,给孩子的内心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孩子的自尊心脆弱敏感,需要父母精心维护。
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恼羞成怒,引发孩子的叛逆之心,变得情绪化,不喜欢沟通,事事和你反着来,向着你所不希望的极端发展。
二、愧悔不责:孩子内心感觉后悔愧疚的时候不责怪孩子。
如果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就请不要再去责怪孩子的错误了。因为孩子已经为自己做过的错事心生愧疚,这时的他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以后不再这样做了。我们再去批评孩子没有任何的意义。
或许你是为了让孩子加深记忆,可是过度的苛责可能让孩子产生严重的思想包袱。我们的孩子带着包袱上路,怎么赶上轻装上阵的孩子。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引发孩子的反感心理,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批评也要恰到好处,过之不及。
三、暮夜不责:睡觉的时候不责怪孩子,以免孩子忧思过度影响睡眠。
睡觉的时候是人放松休息的时间,忘记一天的劳累,放下心中的纠结,经过一天的睡眠之后战斗力满满。如果休息不好,就很难有充足的精力应付第二天的学习和生活。
孩子要上床睡觉的时候,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责备,因为孩子带着心理压力上床,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孩子带着心事睡觉,有可能造成噩梦连连。孩子睡眠不好还有可能引发其他慢性疾病,家长不能不重视。
四、饮食不责:孩子吃饭的时候不指责孩子,容易造成孩子脾胃虚弱。
家长忙于工作,平时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喜欢把道理放到餐桌上来讲,私以为这样吃饭教育两不误,是双赢的事情,其实不然。吃饭的时候责骂孩子会影响孩子的进食兴趣,让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食物上,从而引起脾胃虚弱、消化能力下降等问题。
如果父母长期将餐桌当作讲桌,还有可能引发孩子对吃饭的恐惧,产生厌食情绪。所以家长应该避免在吃饭的时候教育孩子,吃饭的时候多和孩子谈一些有趣的事情,孩子心情好也利于消化系统工作。
五、欢庆不责:孩子心情快乐的时候不责怪孩子。
据中医来讲,人在高兴的时候静脉是打开的,如果这个时候紧急闭合,有可能造成静脉瞬间闭合,引发身体不适。
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责骂孩子造成孩子情绪波动过大,不利于身体健康。如果在孩子正开心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做错了事情,不妨耐心等孩子休息的时间再慢慢讲给孩子听。这样既不会影响孩子的心情,也能让孩子更加有耐心的消化你教给他的道理。
六、悲忧不责: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批评责怪孩子。
孩子正心情不好的时候,需要父母帮助孩子疏导情绪。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情绪还没得到有效的控制,再被最信任最依赖的父母指责,有可能会加重悲伤情绪。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疏散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忧思积郁,孩子的性格可能就会变得敏感、多疑、自卑。
如果孩子忧伤的时候犯了错误,很可能是受内心悲观情绪的影响。这个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走出悲观的泥潭,而不是大声指责,让孩子越陷越深。
七、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责怪孩子。
孩子生病的时候是内心最脆弱的时候,需要我们的拥抱和爱抚。因为生病的时候,孩子的身心都处于一种很不舒服的状态,他们可能会乱发脾气,无端哭闹,拒绝打针吃药。
同时孩子生病的时候,大人会很紧张很担忧,所以容易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没有耐心,大声指责,让孩子心情更加不好,病情会加重。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避免出现这种恶性循环的关键就是家长应该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和关爱,让孩子在生病的时候用拥抱和安慰带给孩子安全感。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提出批评指正是理所应当的,对孩子的错误不管不问可能让孩子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引发更大的事故。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要知道批评要适时适度合情合理,在错误的时间地点时机对孩子进行批评,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还有可能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批评指责孩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自觉远离错误行为,所以我们应该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比如在与孩子散步的时候,比如在与孩子一起看电视出现相似的情节的时候,比如借助故事的方式等等。不以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才是高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