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
《驿路梨花》是作者彭荆风根据自己曾经在边疆的生活经历所写的一篇小说。文章记叙了云南哀牢山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的体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扎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的道德风尚。 作者曾说,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本文亮点之一是标题。标题点明地点、人物,作为线索多次出现,语义丰富,贯穿全文,同时一语双关,既表现了自然景象,也暗含了梨花姑娘热情好客、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歌颂雷锋精神在边区发扬光大的社会风尚。第二大亮点是构思巧妙,运用一条线索,两个误会,三个悬念,四处梨花,五件好事,表现了边区人民助人为乐、知恩图报、从善如流的美好品质。第三大亮点是运用插叙,对文章起到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教学设计
本课语文素养继续训练略读能力,本文作为叙事性文本,略读的内容主要是时地人,起因经过结果。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依然运用质疑标题的方式,采用问题提高略读效率。第一次略读主要勾画人物和事件,然后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情节和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情节,让学生体会插叙的作用,以及本文在构思方面的独特之处。二次略读主要是寻找梨花,体会梨花在文中的线索作用、深层意蕴、一语双关的作用,体会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最后,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一次辩论会,我们现代社会该不该需要公德?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深刻反思每个人为社会该做什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重点:
继续训练略读,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屏显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昭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选自陆游的《剑南诗稿》卷一。武均州即武钜,当时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西京即洛阳。据宋史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趁金人内部混乱引兵北退之际,一举收复西京洛阳。陆游闻之激动万分,写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在诗中,他热情歌颂了宋军收复西京的壮举,嘲笑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美梦一朝破灭。陆游认为这胜利,是宋代已故诸帝的仁义恩德给人间洒下的雨露,此后,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天下从此太平。写到这里诗人浮想联翩:预知来年寒食节,朝祭北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表现的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驿路梨花》这篇文章,看是否切合本诗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2.解题
3.质疑题目
在驿路上遇见了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三、略读课文,粗知故事梗概
1.略读课文,5分钟
勾划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
明确:傍晚,“我”和老余遇见小茅屋,在小茅屋里做饭、休息。
晚上,我们碰见瑶族老人以为它就是小茅屋的主人,通过交流知道祝老人也受过小茅屋的帮助,今天来送粮,打听到了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姑娘。
天早上我们三人一起修葺茅屋,碰到了梨花姑娘。有人赶紧上去行礼,感谢梨花姑娘。
其中一个孩子小姑娘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原来是解放军叔叔为了方便给路人避风雨,建造了小屋;梨花姑娘被感动了,经常照料小茅屋。
2.思考这些人都和什么有关系?
都和小茅屋有关系
3.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些人和小茅屋的关系?
我和老余受到小茅屋的帮助
我、老余和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
瑶族老人援助小茅屋
解放军叔叔修建小茅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梨花妹妹照料小茅屋
4.而故事是围绕什么来展开的呢?
“小茅屋”或“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是文章的线索。
学生讨论,明确:小茅屋的主人属于每一个关心照顾小茅屋的人,他们的爱心从善如流,感恩是小茅屋主人的标配。
5.作者把这个故事讲的挺有意思的,现在请同学们按照文章的顺序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故事有意思在哪里呢?
扣人心弦。
靠什么扣人心弦呢?
设置悬念。
设置了几次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主人家是谁?
解放军叔叔为什么要盖小茅屋呢?
除了设计悬念,文中还有两次误会,你能找出来吗?
我和老余感谢瑶族老人,但瑶族老人说他不是茅屋的主人。
瑶族老人感谢梨花妹妹,但小姑娘说她不是茅屋的主人。
6.其中,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讲的故事属于哪一种叙述顺序呢?
插叙。这些插叙,补充、解释了文章的相关内容,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谈收获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知道了在叙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采用插叙的方法,使文章条理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可以设计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思路清晰。
可以设计误会,使文章一波三折,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2.助人为乐体现了哪些特点呢?
从善如流、感恩、帮助别人、坚持。
四、当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2.是一篇文章波澜起伏,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3.给一个故事设计情节
《皇帝的新装》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
迷茫、陡峭、露宿、竹篾、悠闲、修葺、折损、晶莹
二、略读课文,理解标题
1.文章题为“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请略读课文,画出关于梨花的语句,并思考:梨花在各处表达的含义是否一样不?4分钟。
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看见梨花。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于带去了友人家的欣喜和希望。这里,梨花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进入梨花。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引出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梦见梨花。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赞叹梨花。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总结:文中的梨花既指自然界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更指充满朝气、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还是梨花姑娘身上所具有的助人为乐,善良友好,热情好客的精神;还指边疆民族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的优良民风。
3.思考: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作用?
指导明确: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花”将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三、合作讨论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这些助人为乐的精神吗?你结合我们的校园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功德是社会的美德,他需要每一位人的共同努力。比如说课堂说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随便说话,那课堂的纪律就好了。比如随地乱扔纸屑,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纸屑保管的很好,那我们的校园将会很干净。如果每个人在图书馆里把自己借过的书都整齐按序摆放,那我们的图书馆会更加的整洁。社会需要公德,人人要维护公德,人人都献出一点公德之爱,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的美好。
四、当堂小结
五、课堂练笔
请你用自己的文字写一段话来表现我们生活中的美好瞬间,100字左右。写出时地人,起因经过和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