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资深的怀旧者,我年纪不算大,仔细想来甚至还在年长怀旧者所怀念的年纪。
怀旧两个字好像刻在我的骨血里,从小学就开始怀念幼儿园、刚上初中就常抱着小学的同学录翻来翻去……
那时的我每天走在上放学的路上。同一条路,走过春夏秋冬、走过阴晴雨雪、走过日出日落,这条路好像没有终点,我可以一直走下去,走到时间的尽头。反正无论起的再早,路边的早餐摊子都已经摆上了;无论放学多晚,道路拐弯处的文具店都还亮着灯。
直到有一天跟我一起上放学来回走这条路的人化作了残烛泡影,我才突然意识到时间过得多么快。
我的影子始终在我脚下,别人的影子在我脚边掠过。并肩走过这条路的人,我们的影子一起被拉长,披在身后,直到道路尽头各自拐进小巷的阴影。
怀旧的人家里像是一个收藏仓库,什么东西都有。积了灰的手办、缺了页的书、多年没看过的课本……在家里堆成小山,闲下来时就到小山前面坐坐,从不想着动手收拾,也从不想着跟“断舍离”的潮流。它们在那儿待的好好的,我们互不影响,各自生活。只要感受到这些过去生活的痕迹都留着,好像自己就会变得更充实,好像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就不会忘记。
怀旧的人身边好像没几个朋友,我的朋友一只手都数的过来,明确的说,只有三个。我的人说这是因为我对朋友的要求很高,我还说或许是因为“朋友”被我定义得很高。
仔细想来,其实要求也没有那么高。我为数不多的朋友们有一些共同点:不靠谱,脑子不好使,固执。
一个朋友的姓名里有一个“恩”,音同字母“n”,我对她的昵称就是小nn。我们在小学低年级就相识,没少吵过架,分分合合。我们一边拌嘴一边长大,后来越来越少争吵,最后达成了一种令人舒服的平衡。我们像是两块互相不合适的拼图,在争吵中磨平了身体一面的棱角,两个平整的地方靠在一起,没有火热绵密的情感,但非常轻松。
并不是互补的拼图才配拼在一起,有时候“相处不累”在繁杂的生活中也会成为一种奢望。
小nn没跟我上同一个初中,之后也再也没进入同一个学府,但我们的联系一直持续到今天。我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想念她,因为我知道每个假期的第一天她都一定会来联系我。这是我们达成的默契,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盼望着假期,也盼望着对方的电话。
“喂?”
“欸。”
“放假了诶,明天出来玩吧?”
“什么时候?”
“早上10点,在xx公园门口集合,在里面逛一逛,出来吃点小吃,下午两点去看电影。”
“没问题,明天见。”
“那我现在去订影票?”
“OK.”
虽然第二天我醒来时已经是中午12点,虽然当我醒来慌忙向她打电话道歉时得知她也刚被我的电话铃声吵醒。我们忙乱地各自奔出家门,在不同的地下通道口各自迷路,终于在下午2点成功汇合,错过了半场电影。而后半场电影,两个泪点低的观影者坐在电影院后排泣不成声,黑暗中在包里乱翻,恍然意识到两人都没有带纸巾。
我们从来没有按时赴约,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仪式感。
小nn有一种奇怪的执着,见面前一定要给我带一本书。我从跟她认识就非常爱看书,她一直记着,也不管我现在到底还看不看书,每次见面前都要去书店为我买一本。
“我俩谁跟谁了,哪还带见面礼的?多生疏?”
“嗨,你请我喝奶茶啊——我又不亏。”
即便我在奶茶店坐上半个小时,她一定要在隔壁的书店里仔细挑选一本书。要封面好看的,简介看上去很有趣的,书名好听的……并且选书的过程一定不能让我看见。我在隔壁的奶茶店里喝完一杯热奶茶,给她点的热奶茶已经放成常温的,她终于慢吞吞走进店里,拿出一个牛皮纸袋子(特意管店家要的,说是有年代感,符合我的审美风格),端起她的奶茶,埋怨我为什么不给她点热的。
我现在常不能理解自己过去做出的傻事,作为小学同学,我们有整整六年时间朝夕相处,当时却日日闹着绝交,为鸡毛蒜皮吵上一整天,夜里再埋枕头里哭一场。
某个学期快要期末时我们大吵一架,原因早已忘却,今天看来大概是些小破事,当时却是足够我咬文嚼字发一条QQ空间的、翻天覆地的大事。半夜里文思如泉涌,提笔字迹歪扭写下一封“绝交信”,那是我第一次写满一整张A4纸。第二天将这张“绝交信”装到纸折的信封里,郑重其事交给她,面色凝重头也不回转身离开,能想象我那会儿定然已经带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
假如今天的我们还有当时一半的仪式感,也不至于错过那么多次“半场电影”。
过了一个假期,我已经将吵架的事情忘得差不多,悲壮的“绝交信”也被扔进了回忆触不到的角落里。
直到开学后,小nn也递给我一个纸折的信封,里面也是写得满满的一张A4纸。
那是一封“求和信”。
我搬了几次家,信连同信封都已不见了踪影,稚嫩的文字也在回忆中淡去,仅仅记得几个片段:
“T同学,你说咱们之间是不是感情淡了?你身边总是有很多人,你有好多朋友,我吃醋了……”
“我也想跟你一起玩,你做我的闺蜜好不好?我会对你很好的。以后每次出去玩我都会给你带书、每次去食堂都等你一起……”
“你把觉得我不好的地方说出来,我改一改,你也改一改,你说这样好吗……”
这封信字迹模糊、文不从字不顺,但不出意料的,我感动至深,又提笔写了一封“同意书”。
发小单名一个“安”字,皮肤白,平日里叫他“小安安”或者“白小白”,开玩笑时叫“某A同学”。
小时候他就住在我隔壁,常一起玩,过段时间他家搬走了,再过段时间我家也搬走了。
他因为父母的工作原因,跟着家人搬到了异国,与我所在的地方正好时差12个小时,隔着半个地球。
我们没有手机,连家里的座机都不太会用。假期去爷爷奶奶家住几天,回来时隔壁的房子已经没人住了。
幸亏两家家长互相留过联系方式,两个小孩儿终于才取得了联系。
某A同学一家每年暑假回来一次,还住在原来那套房子里。我搬家之前还能与他以邻居相称,在小区的花园里野上一整天,搬家之后也不过约出来吃顿饭。
直到我们长大,各自有了手机。
我们在Skype上聊天,互相抱怨各自的生活,他大我两岁,也不时问我学校的学习进度,为我讲解不懂的知识点。
他生日在冬天,那夜我在微信上发了一篇朋友圈,由于没有明确发文的对象,被大家当做了抒情文案:
“直到有一天跟我一起上放学来回走这条路的人化作了残烛泡影,我才突然意识到时间过得多么快……”
下面有人评论:“有人离去时化作了残烛泡影,我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毕竟我是化成了光。”
看完评论我大笑不止,心里最后一点郁结也丝毫不剩了。
小nn送的书占满了我的半个书架,翻过一遍又一遍,不舍得扔掉,也不舍得捐出去。
某A同学的聊天记录我从来不加清理,闲时拿出来翻翻,仿佛隔着屏幕看见了许久未见的人。
“我看着日出,12小时外等你在看日落,我们的视线有没有可能在某一瞬间交汇?”
“现在是冬天,冬令时时差是13个小时。”
我仍然常在上学路上盯着日初的天际,即便有风险栽在电线杆子上——我确实不止一次这样做过。
怀旧者心里比房间里还乱,恨不得将一切都记住,永远不要忘记,直到老得走不动路,身边再没有什么留得住的。这时候闭上眼,回顾过去的大半辈子,一幕一幕还能穿梭在眼前,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还刻在熟悉的眉眼间。
这是怀旧者渴望的浪漫,残烛终将熄灭、泡影终将消失,年轻的你我同那些经过时光洗礼的什物却永远留在身边。弹开灰尘,记忆触不到的角落里还有你们的身影,不枉年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