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金刚经》

读《金刚经》

作者: Charles其朋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15:46 被阅读0次

缘起

很早就听说过有这么一部佛教经典,名叫《金刚经》。但我一直认为它是高深莫测的,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读的,所以也一直没有勇气真正翻开过它。真正与《金刚经》接触,还是源于大学毕业时投的第一份简历引起的。

当时公司回复,我顺利通过简历筛选,后面还附有六个问题,最特别的是最后提出一个特别的要求:请诵读《金刚经》十遍,解释是:不要觉得荒唐,这是我们的一个测试。我看了觉得挺惊奇的,这是不是公司文化呢?正好我也挺喜欢佛经的,这次机会来的正好,既能看自己有兴趣的东西,又能安慰自己这是公司的要求,不是浪费时间;真是两全其美。

第二天,我便在网上搜寻《金刚经》,因为喜欢王菲的声音,就下载了王菲诵读版的《金刚经》视频,顺便在网上找了文本和翻译,一齐下载并打印下来。下午便对照着视频文本,开始跟随着王菲空灵的声音诵读。读完第一遍,感觉还是挺顺利的。因为突然发现这部原本以为高深莫测的、晦涩难懂的《金刚经》,字面上是很简单不过的,而且字数也不多,虽然读起来不是很懂,但其中两个“偈子”,我还是很熟悉的。

开经偈-武则天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切微妙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毕竟自己听过蔡礼旭老师的《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看过佛教电影《了凡四训》,还有净空老法师的《认识佛教》和《和谐拯救危机》。所以自己还是有佛学基础的,用佛教的话说还是有“善缘”的。

刚开始诵读《金刚经》,是因为公司要求的要诵读十遍。我至今读的遍数大概也有十几遍了,但愈读就愈想读,愈读就愈好奇,愈好奇就愈有兴趣,就愈觉得《金刚经》是可以让人痴迷、让人陶醉的,然后就想去查缺补漏,明白这部经的意思,也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

下面就是我这段时间读经的思考和体悟。

一、《金刚经》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的发起很简单,就是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乞食,他“著衣持钵”,一举一动都显现着究竟圆满的智慧。也就是说佛把穿衣吃饭,坐卧行走都用究竟圆满的智慧演示给佛弟子看。佛庄严慈祥的把乞食、吃饭、洗足、盘坐等有条不紊的做好,然后安定下来。净空法师提出“佛教”是“佛陀教育”,而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佛的行动本身就是在践行佛法,以身说法。我们的日常生活要去学习、工作,其实本质都是做好本职工作,做完之后就要把心安定下来,但我们的心为什么不能安定呢?第一是心太乱了,妄念不断;第二是我们的心不知道安放在哪里。长老须菩提于是就问佛这两个问题,佛回答也很简单:像我这个样子做就可以了。但有如何做到像佛一样呢?后面的经文就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和深入的。佛在后文中说“不着相”,就不生妄念。产生妄念最根本的原因是“我执”,即认为什么都是我的,起心动念都是我的利益,这样怎么不生烦恼呢!佛说“没有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若无其事,做过的事跟没有做过一样,才可以得到内心的清静安宁。

所以整部佛经就是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不着相,“生清净心”。学佛也就是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调整自己“身口意”,模拟佛的品质,最后能够“破迷开悟”,成就解脱功德。

二、《金刚经》与孝

 

《金刚经》可以说是微言大义,也可以说大道至简。也许世间博大精深的道理说出来都是简洁的、朴素的,比如《论语》《圣经》都是如此。也许有的语句,几岁、十几岁的小孩子甚至都可以朗朗上口,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可能要终其一生付诸实践。像《弟子规》中的“孝”,“首孝悌,次谨信。”“入则孝,出则悌”。《孝经》中“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普贤菩萨的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做到“礼敬诸佛”,首先是孝敬父母,《孝经》中还有“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所以做人最好的法宝就是“孝”,这样他对别人的爱,对别人的关怀才是真的。往广的说,有了“敬”,他会对时间礼敬,就懂得珍惜时间;他会对自己身体礼敬,他便会爱惜自己的身体,洁身自好。更广的说,他会对一切物质礼敬,包括对一切生命都关爱有加。他便会爱护环境、爱惜一草一木。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孝”和“敬”。

虽然《金刚经》中没有提“孝”,但净土宗修学倡导“修业三福”为佛教基础,“三福”中第一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法提倡的“普度一切众生”也是“孝”的延续。电影《辛亥革命》中开头有一幕:刽子手对秋瑾说,“你也有孩子。”秋瑾义正言辞的说,“我的死是为了天下的孩子。”然后就慷慨就义,令人动容。我想那些发了愿遁入空门做了和尚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父母妻儿、美满的家庭甚至辉煌的事业,在他们认为自己觉悟了,认识了世间种种苦,想要了脱六道轮回,而舍弃一切的时候,也许他们的内心也是信守着“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吧!

三、《金刚经》与福德

 

佛说“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德福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德福多。”也就是说如果是以为福德是实在有的,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来就不说德福得多,如果以为福德是虚幻的缘故,不是为了福德,做一切事若无其事,如来就说他得到的福德就会很多。比如中国首善陈光标,我向来尊重他行善乐施,但如果他是以为了博得做善事的名声,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那他纵使“裸捐”,在佛法上来看他得到的福报也是不多的。现在看来,陈光标已经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了。这样的事,南朝梁武王也遇到过。禅宗祖师达摩刚来到中国传教,梁武帝就见到了他,并问他,自己修佛寺,造佛像,抄写经书,供养僧侣无数,有什么功德?达摩说,没有任何功德,只有洁净圆满的得道者才算有功德。最后谈话不欢而散。但若干年后梁武王却活活饿死。为什么功德不一样呢?原因就是“发心”不一样。也许有的人的生活清苦贫穷,但是在他人面对困难的时候,即使给予一点点的帮助,只要他们怀着真诚恭敬的去做的,他们的功德就是圆满的。然而也有的人很有钱,但是他如果是以傲慢心、不在乎的心去做善事,他的功德也是不圆满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广州佛山曾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小悦悦”事件,最引人关注的救助者名叫陈贤妹,她是个默默无闻的拾荒者,面对媒体的采访,她只是简单说:“就是想救人。”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想。这位平凡的老人实践了“离一切相”“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德福多”,像佛菩萨一样做一切事,而心里又若无其事,这才是真正的善,才会得到多的福报。所以,社会上对陈贤妹的奖励便接踵而至,这便是她从来不曾想过的。同时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一旦人有了名声,麻烦也是不可避免的。希望这位善良的老人能永远保持着这份难得的菩萨心。

四、《金刚经》与迷信

 

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求邪道,不能见如来”。净空法师也说,如果以为每天求神拜佛就能得财富、健康、长寿,那佛菩萨也成贪官污吏了。所以一味求神拜佛,而不去读佛经,不去明白佛的义理,就是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没有明白佛而拜佛,才是真正的迷信。即使是菩萨也要“不住相”,“不住色布施”,否则就是“非菩萨”。每次去寺院都能看到诸多求神拜佛的人们,他们一脸的虔诚,我尊重他们向善的心,但要认识到这不是真正的信佛,这样做也没有什么果报,只不过是内心的安慰而已。因为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求神拜佛是一种形态,是对佛菩萨的恭敬之心,而不是求神拜佛就能觉悟成佛。另外,不论信不信佛,我们真正应该求的是自己。即使信佛,佛也只是告诉了人们宇宙人间的事实真相以及如何成佛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学佛人的“受持”,就是要完全依教奉行,逐步破“我执”,一步步放下“贪嗔痴”,然后进入“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个层次,一步步觉悟。所以我们要认清什么是佛教,什么是迷信,不要被误导。

五、《金刚经》的虚空世界与人生

 

佛说“一切诸相非相,如得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心经》中又说“……照见五蕴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为什么现实中的物质都是虚空的呢?这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因为一切物质最终都要幻灭的,不论柔软如沙,还是坚实如金刚。即使是佛法,佛也说“法尚应舍”“实无有法”,就是说连佛法也是虚无的。最能体会的就是梦境,在梦里我们能感受这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但醒来后,梦又在哪里呢?这就是无实无虚。电影《盗梦空间》便给我们展开了梦境的无穷想象。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诸如:扩展了视野、开阔了心胸、提升了境界等等,这些视野、心胸、境界也都是虚无的,它们是我们想象的一种思维空间。佛经上说,我们宇宙也是这样,“宇宙之大,大而无外,宇宙之小,小而无内”。包括我们的地球也是悬浮在浩瀚的虚无缥缈的太空中,更何况我们身为凡人。所以佛经上又说“一切相由心生”“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落,沧海桑田”,我们就是生活在这种若有若无,若实若虚的世界里,而且这个世界也是“名为世界,而非世界”。这样想,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实存在的了,那我们活在人世还有什么意义啊?

佛法说一切都是虚无的,包括佛法本身,“无有定法”;包括佛主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说如来从来没有来过,从来也没有离开,所以称作如来。这样想不免有些玄学了。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给了我们启示,文章名叫《不朽》,它提出的“社会不朽论”。文中写道: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许负重大的责任。我需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利用现在的“小我”,才方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可不贻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所以如果有来生,我今生则要对未来的“大我”负责。即使我们不信佛,而是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更要对自己短暂而宝贵的一生负责。

六、《金刚经》的本性

 

这样看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由心生”等,佛告诉了人们世界上什么都是虚无的,只有因果报应是真的,因为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因果是不断变化的。这个世界也就是一个因缘果报的相续现象而已。净空法师说,佛就是为了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才出世的,他告诉我们人世间为何有这么多苦痛,都是因为执着妄想的缘故,又告诉我们解脱六道轮回之苦的方法,就要依教奉行,就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最后《金刚经》说“如来者,诸法如义”,所谓如来,就是万法都如其本来的义理,没有什么。这又是什么道理?道教里说“返璞归真”,禅宗里讲“万法归一”,“归真”“归一”就是回归自性,重新找回自己,“万法归一”即是指八万四千法门,最后归为自性,也是佛性。这些不同的说法都是一样的道理,就是回到我们最初的面目。《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每个人本来都是要成佛的,本来是平等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一切众生皆是佛,只不过被妄想、执着迷惑了心智,留恋于尘世,犯了“贪嗔痴”,只有通过“戒定慧”,破迷开悟,发现本性,“证得三昧”,方可成为觉悟者,也就是成佛。

后记

本文是我诵读和学习《金刚经》的笔记和思考的整理,大部分的思路来自于净空法师所讲授的《金刚经》,这里只是对《金刚经》大意做的几点简要介绍,也有一些个人见解,可能有很多不正确的理解,也请参究佛法高深的学佛人见谅。

整部经文思想高深,字字蕴含着无比的能量,但它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而不是空口说大话,它是富有哲理的,甚至有科学根据的。杨振宁就曾公开说过,现代物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却可以在佛经上找到答案。20世纪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家,日本的池田大作和英国的汤恩比博士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曾专门探讨过如何解救现今世界道德危机。书中他们一致认为唯一解决之道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所以佛教在当今世界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佛教,不论我们信也好,不信也罢,我们都有各自的理由。我想表达的是,如果我们遇到佛教徒,那我们应该敬重他们,因为他们本性善良,热爱智慧。即使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相信佛教,但我们也不要反对它,质疑它,甚至污蔑它。因为在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和研读过佛经之前,我们对佛教的认知都只是道听途说。如果你心中有佛,那应该努力成佛,好好做成佛的事;如果你内心中是人,那就好好做人,把人做的圆满了也是有智慧的人。所以即使我们现在还不能接受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也可以把佛经作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学习,作为人生哲理的一部分来思考,作为我们清心安宁的读物来诵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佛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人生的方法,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究竟是谁,我们又将要到哪里去……

不管怎样,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只要我们内心追求一切的真善美,为人处事做着真善美,我们内心也是有佛性的。

相关文章

  • 星云大师:读诵《金刚经》好处很多很多

    星云大师:读诵《金刚经》好处很多很多 读《金刚经》,一定会让你的生意更成功;读《金刚经》,一定会让你的工作更顺利;...

  • 读《金刚经》

    读《金刚经》,一定会让你的工作更顺利; 读《金刚经》,一定会让你的身体更健康; 读《金刚经》,一定会让你获得不可思...

  • 我们还远远没有到需要谈境界的地步

    从《金刚经》说起 有一段时间,晚上睡觉之前我都要读一会儿《金刚经》,下面写的这些话,都是我读《金刚经》时所想到的,...

  • 初读金刚经读后感

    初读金刚经读后感 读金刚经,冥感之,似无可记,亦不需记,然为表露心意、方便他人,强为记之。 以思虑之先后,随读随记...

  • 感恩100天 每天感恩100条 第4天 2.20(2.17

    1我十分开心今天读《金刚经》读的十分欢喜,读的时候感觉内心清净很多,谢谢谢谢谢谢,感恩感谢金刚经加持我的能量,! ...

  • 《金刚经说什么》(第十四品)

    《金刚经说什么》D1122:50-23;20 P249-P259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金刚经越读越读的慢,...

  • 《金刚经讲义》江味农居士著

    《金刚经讲义》是江味农居士的遗著。居士幼年随祖父读《金刚经》,一生没有停过,对《金刚经》独具心得。居士所注解的《金...

  • 念经

    晚间,吾与妻读《金刚经》,读罢一段。问妻:懂乎?妻曰:不懂,像是念经。 吾笑曰:《金刚经》乃佛经,吾虽不曾出家,然...

  • 春三愿

    己亥春,读金刚经。发三愿,念兹在兹。 熟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浪淘沙,《金刚经》汉译本...

  • 第二百四十三天•四相

    今日读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南怀瑾读《金刚经》第三品写偈颂: 四相处生四象殊, 羲皇以上一无无。 剧怜多少修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金刚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pa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