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几乎所有的交易都需要用现款支付,不能使用信用替代。一方面卖家不知道对方能不能按时偿还货款,另一方面卖家也着急获得现款去偿还债务。于是有多少信用,就要损失多少商品。“信用货币的这个基础是和生产方式本身的基础一起形成的。信用货币的贬值(当然不是说它的只是幻想的货币资格的丧失)会动摇一切现有的关系。因此,为了保证商品价值在货币上的幻想的、独立的存在,就要牺牲商品的价值。一般说来,只要货币有保证,商品价值作为货币价值就有保证。因此,为了几百万货币,必须牺牲许多百万商品。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它的妙处之一。在以前的生产方式中没有这种现象,因为在它们借以运动的那种狭隘的基础上,信用和信用货币都还没有得到发展。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银行之间的利率迅速飙升。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在停止贷款,催收欠款。如果我们把银行理解为有很多债权并负有很多债务的企业的话就不难理解银行的处境。只要有贷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要为贷款者是否能履行信用分担责任。银行现在手中有大量的债权(也就是贷款)不知道能收回来多少,那些贷款衍生出来的存款全是银行的债务。如果这些贷款在一家银行内部流转也就罢了,最怕有人提现。由于贷款业务,银行的准备金必定少于银行存款总数,之间的差额就是贷款衍生出来的“债权货币”(也就是贷款衍生出来的存款)。由于大量贷款回不来,不能按时和对应的存款一起湮没,银行被挤兑的几率骤升。储户从甲银行提现,转存到乙银行,甲银行就要向乙银行转移对应的准备金。如果甲银行准备金告罄,甲银行就不能支付储户的支票,乙银行就会拒收甲银行的支票。一旦如此,甲银行马上就会被挤兑。银行不能禁止储户跨行资金流动,这样同样会被挤兑。平时可以同业拆借,应对这种事情。这种非常时期,各家银行都差不多——都是有一大堆不良贷款回不来,都是存款总数高于准备金,都有被挤兑的风险。与正常生产经营对应的资金往来不同,此时企业正常经营被打乱,企业间跨行资金流动迅猛、无规律,银行间准备金流动必然迅猛无规律,难以平稳冲销。一旦出现大规模跨行资金流动,银行准备金就可能不足,且难于同业拆借。这时,只要有大额支票跨行流动,银行就要捏一把汗。为了避免被挤兑,银行往往不惜血本抛售手中的高流动性的资产(最常见的就是还没到期贴现汇票)换取现金,高息借钱、揽储,增加准备金,同时收紧准备金,所有准备金全力预备应对储户跨行资金流动——除了储户跨行资金流动。无论哪家银行,谁也不敢轻易放准备金走,各行准备金只许进不许出。许多银行手里都有超额准备金,但是既不买同行抛售的汇票,也不同业拆借。死死地攥在手里,以防万一。结果,有些反应慢的银行,买了同行抛售的汇票,或者拆借给其他同行,就出现准备金不足了。这些反应慢得银行还要把准备金在高价借回来。银行之间的借贷利率自然暴涨。
如果这时候发生大规模资本外流,那就是雪上加霜。银行的准备金(压库银子、黄金、现金)本来就紧张,突然发生大规模准备金外流。原先跨行资金流动,准备金在各行之间流动,好歹还在各行之间。现在,大量银子、黄金、外汇流向海外,一去不回头。原先是血脉不畅,现在是血脉不畅加大规模抽血。整个银行系统准备金大幅度下降,各个银行必然抓住一切可以抓到的现金,充实准备金。
事实上,仅仅是大规模资本外流就足以引发一场金融危机。金本位时代,各国突然遭遇的大规模外贸赤字,往往是金融危机的诱因。比如,对英国来说,一旦小麦歉收,往往需要大规模从美国进口小麦。这就要向美国大规模输出黄金,直接导致各个银行准备金(压库黄金)相对不足。于是,各个银行必然收紧信贷,同时催收贷款,全社会钱紧,处处进入结账状态。于是,新增投资下降,产能与消费能力之间的缺口暴露出来,一场危机就此开始。从另一方面看,一国发生经济危机本来就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具体原因后面会谈。经济危机和资本外流,完全可以互为诱因,互相加剧。
出现资本外流或危机,追本溯源,都是经济循环中存在滞留货币或债权的环节。控制生产环节的人为了挣钱而不是为了消费进入经济循环,一部分信用(债权货币)注定回流不畅,经济体无法经受结账的考验。如果不存在滞留的环节,所有人的货币都是经手以后很快还要付出(因为要购买各种消费品),哪有大批滞销商品,怎么会有长期无法还上的债权?就是黄金流出去,库存准备金下降,银行也敢放心增加贷款。
一部分人还款困难,直接影响另一部分人贷款。那些靠贷款维持流动资金运转的企业,即使经营良好,产品并不滞销,也会因为拿不到贷款而停产。他们的上游企业则可能面临产品滞销的困难。平时获得贷款就很难的中小企业,这时往往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这些企业为了维持基本的运转,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或者挖肉补疮,或者求助于民间高利贷。于是,我们经常看到银行收紧银根,民间高利贷旺盛,中小企业微利运转、苦苦挣扎。
这时,和银行一样,个人也开始聚敛现金,于是全社会开始闹钱荒。由于全社会的资金通过银行这个中介,具有高度流动性,所以全社会所有人的现金流几乎在一夜之间变紧:“这时危机突然爆发了,昨天还是如此充足的银行券,一夜之间就从市场上消失了;随着银行券的消失,汇票贴现者,要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人,商品购买者,也消失了。英格兰银行应该出来援助……但是它很快也就无能为力了;对每个人来说,都要依赖于另一个人,谁也不知道另一个人能不能如期付款;所以,将会发生对市场上现有的支付手段即银行券的全面追逐。每一个人都想尽量多地把自己能够获得的货币贮藏起来,因此,银行券将会在人们最需要它的那一天从流通中消失。保存起来的银行券,1847年10月一个月就有400万镑到500万榜。”保存现金的目的除了为了应对支付,还为了让自己的利润落袋为安。前面的例子中,丙如果提前提现那95元就不必担心万一银行破产,自己的利润灰飞烟灭了。平时把钱存在银行可以获得利息,而且转账方便,不必担心家里被盗,现在就顾不上这些了。
这时,任何财富都不如货币重要:“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销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当这一机构整个被打乱的时候,不问其原因如何,货币就会突然直接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变成坚硬的货币。这时,它是不能由平凡的商品来代替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变得毫无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在它自己的价值形式面前消失了。昨天,资产者还被繁荣所陶醉,怀着启蒙的骄傲,宣称货币是空虚的幻想。只有商品才是货币。今天,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到处叫嚷,只有货币才是商品!象鹿渴求清水一样,他们的灵魂渴求货币这唯一的财富。在危机时期,商品和它的价值形态(货币)之间的对立发展成绝对矛盾。因此,货币的表现形式在这里也是无关紧要的。不管是用金支付,还是用银行券这样的信用货币支付,货币荒都是一样的。”
在投资高潮期,生产规模高涨,全社会总利润和贷款余额可能很高,但是一旦发生危机,总债权和总债务在很短的时间内湮灭,互相抵消之后,究竟有多少利润落袋,那是很难说的事情。名义上挣了很多钱,存款账户中有很多钱,还有很多投资,但是这些财富能否落袋为安,投资能否带回收益,并不确定。这时只有现金(马克思的时代是黄金)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用是靠不住的,银票是靠不住的,存折是靠不住的,有价证券、债权、股权和土地所有权也都是靠不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