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资本主义时代,人们积累的财富是金银和土地,有些大财主喜欢窖藏货币,因为货币是社会必要劳动的化身,可以购买一切商品。他们把多余的货币埋在院子里,或者收在密室的金库里,这些货币沉睡起来退出流通。存进钱庄吃利息是一个选择,但是法制不发达,社会信用体系不存在,谁知道钱庄老板会不会半夜带着金银潜逃?在资本主义时代,人们积累的财富是头脑中对未来利润的预期。平时人们不需要金银,信用把金银的流通作用压缩到最小。这些利润中的大多数注定是债权,对债权的信仰支持整个社会经济运动。
换一个角度看,投资与债权都属于资产,债权是资产的一种,资产是广义的债权。很少有人会让自己手中的货币会处于停滞状态,资本家获得金银马上又进行投资。金银的交割仅仅是账面的运动,匆匆地在账面上一带而过,随即便再次投入流通,以求获得更多的同类。这时社会顶层拥有财富的人,会更多地在意自己未来能拥有多少财富,而不是现在保险柜里有多少金币,或者银行账户上有多少存款。这时,他们手中拥有少量的现金也是为了应对生活的需要或者支付到期的账款。相比之下,这些现金与他们名下的所有的财产相比,往往不值一提。他们拥有的绝大多数财产,都是在不断进行投资,处于滚动之中。他们拥有的绝大多数的财富都是在想象之中,需要通过估算才能知道总量。当然,这种估算的前提就是一切经营活动顺利平稳。
企业家会用自己手中的货币进行投资,有些人会把手中的钱借给企业家,不够投资的部分会被存入银行,由投资银行收集社会资金“卖给”需要资金的人,或者商业银行吸收准备金之后直接创造贷款,这些放出去的贷款也会转化为投资,债权最后变为商品。这时,货币已经退出流通,绝大多数的货币静静地沉睡在银行的金库里,处于休眠之中。与实体沉睡相对应的是所有权的高速转移——货币的流通变成银行账目中货币所有权的不断冲销,利润的积累会随着贷款和投资的增加也变成银行账目上纸面的增长,最后货币的财富会变成债权,这些债权能否顺利兑现则在于商品销售情况。
还有一部分货币会投入与实际生产无关的领域,去购买股票、债券、土地(地产作为资产,和股票债券一样,也对应一种索取权,是对未来在该地生活的人的贡税的索取权),去追求这些资产的价格的升值。如果不考虑价值符号泛滥情况下人们购买资产以求保值的话,那么资产的收益和价格同样间接得益于实体产业的利润,与实体产业密切相关。首先,实体经济萎缩的,股票和债券的收益和地租必然下降,实体经济破产时,股票和债券必然变得一文不值,土地也无法收到地租。其次,这些资产的价格与利息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利息上升时,即使股息、利息和地租不变,这些资产的价格也会下降。再次,当实体企业家遇到资金困难时,必然抛售一切可以抛售的东西以避免破产。这时,即使这些资产收益不变,利息也不变,他们的价格仍然会因为大批抛售而迅速下跌。
正常情况下,财富是滚动积累的资本,而不是窖藏的货币。非常时期,资本不再投入滚动,而是被窖藏。这时的损失不知道由谁承担,即使存在银行,也难免被银行倒闭所牵连。对资本家来说最靠不住的就是资产(债权),能获得多少利润,能有多少利润落袋为安,要看财富脱离经济循环的速度,甚至完全看运气。乙欠了甲和丁的债。如果甲先到,那么乙的资产可能就先被甲拿走,丁可能抢不到没有任何可以抵债的东西。什么也没抢到的丁只能砸东西泄愤。甲拿走了乙的资产(比如存货)去拍卖,丙可能也要拍卖类似的商品。如果甲赶在丙之前卖出去,那么甲就可能落袋为安。相比之下,丙的商品就可能被迫打折,甚至完全卖不出去,可能只能看着这些商品变质、发霉、生锈。
这时,大家都变成货币贮藏者,想象中的财产,未来的收益、债权或者虚幻的价值,必须变成实在的货币。谁跑得最快,谁损失最小。大家纷纷退出循环,握有现金,准备应对支付危机,准备将来东山再起,或者仅仅是为了避免损失。——火灾之中,站立不动的人会被众人踩死,仅仅为了避免被踩死也要随大流狂奔。
随着钱荒的蔓延,必然导致危机的扩大;危机的扩大,加剧钱荒的蔓延。这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主动把自己的资产变现,成为货币贮藏者。“在恐慌时期,国家所需的通货等于平时的两倍,因为流通手段被银行家和其他人收藏起来了。”
银行一手托两家,一面是贷款,一面是储户,也是环环相扣的信用链条中的一环,所以也是不可靠的。银行绝大多数的资产是放出去的贷款,主要的负债是存款。前一小节的例子中,苏格兰银行拥有的现金大约为300万英镑,而各种存款大约2700万镑,换句话说,银行拥有的债权(各种贷款)至少2400万镑。如果乙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就有可能要承担损失。对银行来说,虽然有很多债权(贷款),但是也有很多债务(存款)。钱荒时,银行拥有的债权最不好说,谁也不知道那些贷款人会不会宣布破产;但是银行负有的债务却很难逃脱,除非银行自己宣布破产,否则银行难逃债务。如果银行的债权(贷款)损失到一定程度,超过银行自有资本,就可能出现银行不能保证存款人随时提现的局面,也就是由储户最终承担损失,或者说储户的存款打水漂。乙不能承担损失,将由甲承担损失,甲不能承担损失,丙要继续承担。这个损失传递的规律在这里也适用。不过乙具体化为贷款人,甲为银行,丙为储户。对储户来说,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比赛逃跑,或者说在银行倒闭之前把自己的存款全部提现。于是,动作快的储户落袋为安,动作慢的储户面对倒闭的银行和一大堆收不回来的贷款欲哭无泪。
如果对银行失去信心,就不会窖藏银票,而是窖藏金银。甲、乙、丙、丁拥有银行的存款是对银行债权,他们手中的银票也是,如果他们对银行拥有的债权(放出贷款)也产生怀疑,担心银行可能被拖累的话,他们同样会采取迅速提现的做法——这时的提现绝不是提取银票,而是提取现银——如果钱庄倒闭了,银票还有什么用?平时看似沉睡的压库的银子,这时就派上用场了。这些银子好像沉睡中的木乃伊一下子全活过来了,争先恐后地从墓穴(银行金库)向外跑。如果这些银子不存在,银行难免面临倒闭。同理,在价值符号的时代,理论上央行是唯一的发钞行。这时,如果对国家的信用产生怀疑的话,所有央行的债权人(持有法币的人),就会争相放弃央行的债权(法币),去追捧外汇和黄金——如果能兑换就兑换,否则就去黑市购买。这就是资本外流。资本外流除了导致危机恶化,还能直接导致本币贬值。
保存现金的第三个目的是为了获得额外的收益。
这时,有人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逆潮流而动,试图出手捡便宜。这是一种冒险求富贵的行为。成功的话,可以廉价买到平时昂贵的资产,弄不好却可能成为损失的分担者。抛开前面高利贷者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它的例子:“一个法国人把一批价值3000镑的商品交给明辛街一个经纪人,要他按一定的价格出售。经纪人卖不到要求的价格,这个法国人又不肯削价出售。商品就留在那里卖不出去,但这个法国人急需钱用,因此经纪人就用下述方式贷给他1000镑,即由这个法国人以商品作为担保,向这个经纪人开出二张以三个月为期的1000镑汇票。三个月后,汇票到期,而这宗商品却仍然卖不出去。经纪人这时必须兑付汇票,尽管他手里有价值3000镑的担保品,但不能变卖,因而陷入了困境。一个人就是这样把另一个人拖垮的。”这位经纪人接的不是馅饼,而是“飞刀”。
当然,如果进入循环的大资本有操纵市场的能力,则是另一回事情了。当产业资本陷入困境的时候,恰恰是货币资本获得最高利息并且廉价收购资产的时候。这时,由于信用失效、债务被强行清盘、货币被贮藏等原因,必然导致货币资本在短期内极度紧缺,全社会的货币总量迅速从广义货币M2迅速向基础货币MB[1]靠拢。在还债的压力下,货币资本迅速升值,产业资本等其他资产则迅速贬值。恰恰是后者太多,才显得前者太少。这时,如果给予某一群体贷款,那么这个群体就可以迅速廉价收购各种资产。问题是谁能获得贷款?或者说,给谁贷款,银行最放心呢?毫无疑问和金融机构有密切关系的大资本相对小资本有更多的机会。在价值符号时代,理论上央行是唯一发钞行,也是各个商业银行最终贷款人,能操纵国家政权的各大垄断资本自然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贷款。只要政权不倒台,央行就不会破产;只要央行不破产,这些垄断资本在金融市场上就处于不败之地。
19世纪,这样的危机定期袭击资本主义经济,来去匆匆,社会经济定期一片狼藉。出大事了,就要分析原因,就要有人负责,就要寻找罪魁祸首。经济危机也不例外。
当时企业家的观点是银行家不肯继续给他们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导致他们陷入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廉价甩卖的困境。银行家的观点是企业家投资力度不够,不继续扩大生产购买已经制造出来的产品,导致产品滞销,为了还债纷纷借贷,推动利率上涨,进而诱发危机。
企业家认为货币不足,不能贴现。如果有商品就能贴现,那银行成什么了?存货不管能不能卖得出去,都能以存货为抵押向银行贴现、申请贷款,那银行不成了最大的批发商了吗?工人的消费能力被压低,资本家自己的消费能力随着收入增加下降,必然有大量产品卖不出去。这些卖不出去的产品注定没有销路,也就不会有货币的回流。没有货币回流的商品对应的借据(汇票)怎么能贴现呢?如果贴现了,将来又卖不掉,最终贷款回不来,这些商品必然归银行,那就是由银行购买企业家的产品了吗?再说,还有很多贷款纯粹就是用于投机甚至欺诈。
“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不过,除此以外,这种汇票中也有惊人巨大的数额,代表那种现在已经败露和垮台的纯粹欺诈营业;其次,代表利用别人的资本进行的已告失败的投机;最后,还代表已经跌价或根本卖不出去的商品资本,或者永远不会实现的资本回流。”
如果银行不伸出援手,不肯向乙提供资金援助的话,乙的损失必然一环扣一环的传递下去。银行怎么能有义务把这些损失兜底呢?何况,银行兜底的幅度,以自有资本为限。如果超过银行自有资本的,就是储户用存款兜底。
表面上看,银行只要印刷一张银行券(银票)就可以使陷入困境的乙获得解放,也可以避免自己破产的风险——既然大家把银行券收藏起来,那就加印银行券。实际上,银行爱莫能助。因为如果银行这样做,就意味着用自己的债权替换乙的资产,成了前面提到的那位“接飞刀”的经纪人。与那位承担2000镑负债并拥有3000镑担保品的经纪人一样,银行的负债增加了一张银票,资产增加一堆卖不出去的商品,或者一些已经失败的投机或欺诈。
当银行的负债多到一定程度,资产减少到一定程度,就可能面临被挤兑白银的风险。大家收藏银行券,是确信用银行券随时能提取金银。如果怀疑这点,大家必然不再收藏银行券而是收藏金银:乙获得银行的银票,把银票支付给甲,甲把银票支付给丙,丙会在第一时间用这张银票去提取白银,然后锁在自己的保险柜里。银行库存金银一旦告罄,银行便会破产。银行冒着被挤兑的风险,用自己的债务换取乙的滞销产品和垃圾债务,这样的傻事谁会干呢?
欠债必须还钱,还借据是不行的。所以,这时需要有一家银行站出来,用自己的钞票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流通手段,避免所有的货币都被窖藏起来。这家银行必须有足够的实力确保自己的钞票能够顺利流通,而且不怕挤兑。
[1]因为此时银行存款被大规模提现,大部分基础货币变成现金保存在个人手中,所以流通中的现金M0与基础货币MB迅速接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