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4779/3400faaca4e571b7.jpg)
好羡慕小时候的农村,大家一起干活,一起互帮互助,一起唠嗑,一起吃地里种出来的红薯,一起嘻嘻哈哈,比现在舒心多了。
记得那时,每到冬天礼拜了,一群小孩子就在光秃秃的田野里飞奔,你追我赶,在稻草人中间穿来穿去,做着童年的游戏。玩累了,又各自回家拿红薯,拾柴火,然后在田里烤红薯,那样畅快淋漓的没心没肺的日子很快随着时光慢慢地溜走。
人们淳朴单纯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工后,日落西山,年轻的还会哼着小曲,吹着口哨,宛如打了胜仗归来的将士,显得轻松愉快。
农村的从孩提时代长成了青年,一些初中毕业了,没有考上高中,就跟着家人务农;有的就算考上了高中,因为家庭贫困,也要放弃学业。
书没读了,回家后跟着父母干活,无忧无愁的日子过去了,要在家里承担着繁重的劳动,一下子变成了大人。
农忙的时候,汗流浃背地割稻谷,抬着打谷机去田里,脚奋力拼命地踩踏打谷机,一簸箕一簸箕将谷粒装进箩筐里,脑门的汗犹如雨下,暑热的天汗水浸湿了衣服,脱下可以拧出水,就像刚洗过的衣服。
时间来了,两腿累得发软,依然强打精神挑着满满当当的两箩筐谷粒回家。
记得远处的田还要翻过一个山坡,做父母的,年轻的挑着重重的箩筐用尽全身力气,抖着两条腿,气喘吁吁地哼哧哼哧地一步一步地攀过山坡,再走一段路程才回到家里。
真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说这句话也许错了,但我也要引用一下,把漂泊的旅人苦的心情,拿到这些苦力生活的农民比拟,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好不容易回到家里,两腿都要废了,还要精疲力竭地弄晚饭,吃的是青菜鸡蛋,最好的就是咸鱼了。现在想来日子真不像人过的。
秋收完了,冬天来了,农闲了想好好休息对自己好一点。可是,别想,冬天的时候,去七、八公里以外的山割灶火草,割草算近了,砍柴要去十公里以外的地方。
那时家家户户都没有煤气,也没有煤球,每天的饭食全靠灶草和柴,而那时附近的山都是光秃秃的,只有稀疏的几条松树,松树是不可以砍的,至于山上的草,因为近,草没有长大就给那些勤快的人割了,因此附近的山一年四季都是“光头山”。
冬天是筹备灶火的时候。因此人们一到冬天,早上醒来就煲饭吃,吃了结伴一起去砍柴割草,带着红薯干中途充饥。
年轻的是家里的“壮丁”,不管男女那是非去不可,男的一般都是去砍柴,而年轻的女孩就更辛苦了,她们不但要砍柴,还要割草,女孩在家里承担的劳动更多。
那时生活似乎捆着自己打,吃得不好,还要干重活。小孩子才轻松点,可以到处玩耍。
长大了的姑娘可是家里的主力军,父母也通常使唤女儿,倒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女生天生好使唤,好像额头贴了标签,有活做父母的就顺溜溜地叫女儿,每天那一缸水几乎都是家中女儿完成,那年代农村没有自来水,喝井水。
七、八十年代生活真的好苦,那才叫“一地鸡毛”。只是那时的人没有什么心思,也会苦中作乐。但有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吃够苦头,苦逼出了不同的想法。
我记得村里有个姐姐,那时她二十多岁,干活龙精虎猛,挑的、抬的、扛的……总之什么都能干,可是,后来她觉得这样的农村生活太累了,在她的人生大事上,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结过婚的有孩子的男人,男人是东莞人,有单位的。村里和她上下年纪的女人,现在最好的生活就是她。当时大家都拿她做闲谈,谁知那些说她闲话的人如今却是羡慕她。
这不是什么嫌贫爱富,每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谁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权力。我觉得她是时代的超前者。
八几年,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天翻地覆的潮流来了,不少农村姑娘跟随时代改革开放下,她们南下打工。八十年代的深圳,每一间厂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女生,每月的工资也就是几百块,还是累死累活地加夜班,青春都在流水线上消耗。即使是这样,她们也不想回家,因为回家没钱,打工辛苦每月还有几百块收入。
后来,改革开放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就像改天换地一样,人们的思想视野也随着潮流而开阔,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往城里赶。
社会状况革新,年轻人的思维也变革了,女孩子们也心明眼亮了,对于生活的认知,钱的认知她们也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水涨船高。
那一句很时髦的话:理想很丰满,可是现实很骨感。
于是女孩子们大多数都是选择骨感的现实。
有人既要爱情,也要“面包”,这一部分的女孩子一般都是基于她们的成本好,原生家庭经济不错,自己有过硬的赚钱本事。
但普通的女孩都选择“面包”,“面包”摆在前面,毕竟谁都不想穷,没钱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再好的爱情没钱也会被现实打败,柴米油盐酱醋房子才是生活。他们还要想到下一代,教育和医疗的问题。
因此,农村和城市就出现了两极分化。农村人流再也没有以前的热闹场面,除非过年,平时都是寂寞的。而且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村的光棍越来越多,三四十岁的每条村一点就有十多个。我们这里有一条村三四十个男青年三十多岁以上的,都打光棍。
现在女孩们的思想更是超前的认知,洞察力培养得超强,似乎已经预知未来。
“面包”与爱情摆在面前,她们会先选择“面包”,那一句话:宁可在宝马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这话其实也很现实。
作家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名人说的话其实已经刻画到人的灵魂去了。
农村的女孩子在上一代吃足苦头父母的撺掇下,在自己肉眼可见下,知识的熏陶下,已然“洗脑”,人间清醒。都经过了灵魂的捶打与拷问。
现在的农村再也不是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那时的女子要求不高,父母也要求不高,对方不懒惰就行,实实在在的想实实在在的嫁,很单纯,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想法。媒婆在村与村之间穿插便拉拢了缘分,红线一般是在媒婆的手里。
那时也有女孩嫁本村隔壁村的,自己自然相识的。那年代的男青年女青年其实是有空间认识的,七八十年代,晚上农村是经常有电影看的,镇上电影队常常来村庄放电影,免费进场。那会儿男女青年吃饱饭后就结伴村过村看电影。这机会制造了男女青年的自然相识,我姐就是这样认识我姐夫的。
如今在生活的高压下,反而相亲的越来越多,好像未婚男女交集的空间不多。再说社会在精神文明的同时,人们物质欲求已经凌驾于它的上面。农村的未婚的男青年也是因此而过剩,这些家庭父母压力山大。
这情况好像已经成为社会的问题,农村的男娃门可要争气了,人也是只有奋斗才能过上好日子。努力加油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睡袍”。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