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王君安的名字,其实已经很迟了,是在1994年。那是在一次广播节目中听到了主持人对于尹派的介绍,大意是:改革开放后,越剧的年轻演员发展迅速,尹派就有“尹门四杰”之说,分别是茅威涛、赵志刚、萧雅和王君安。





茅威涛,我早就在十年前听到了她的《奉汤》;赵志刚,《沙漠王子》的越剧电视剧风靡大江南北;萧雅,我早就听过了她演唱的《月亮走我也走》;唯独对于王君安一无所知。对于浙江人来说,福建芳华越剧团彼时的名声,确实不怎么响亮。那时候,我们对于越剧的了解主要就是三个途径,一是广播,一是浙江电视台的“荧屏舞台”栏目,一是碟片或磁带。不知
为什么,我从来没在广播里听说芳华越剧团,也没在电视里看过她们的大戏,也没有在商场的音像柜里看到过王君安或李敏的碟片磁带。
第一次听到王君安的《沙漠王子-算命》,感觉确如主持人所说的那样,保持着尹派的原有风格,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的个性。即便到了今天,王君安的唱腔如果说有个性的话,主要是嗓音的个性,有一点哑,小腔不是特别地婉转圆润;旋律上,她近几年或许是唱了较多陈国良作曲的唱段,略略有点向浙派靠拢。浙派的尹派唱腔,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表现古代文人外柔内刚的气质。
王君安近年的角色,如柳永和侯朝宗,皆是历史文化名人,比较难演。《桃花扇》无缘得见,《柳永》我看过了视频,并不像许多观众批评的那么难看,其实还是比较好看的。这个戏没有局限于越剧剧本的惯用手法(写一段悲催的爱情,到了倒数第二场推向高潮),而是将柳永一生中主要的几件事情推了出来,看着像个电视剧,平均用力,一件事一场戏,老了自我长叹,用一大段唱腔来总结一生。这种方式未尝不可,至少可以让我大致了解了柳永这个人物的生平。如果说平常的越剧是只有一个大高潮的话,这个戏里面,每一场戏都是一个小戏,都可以单独演出,都有起承转合,都有高潮。
第一次见到王君安,大约是十年前。那几年,芳华越剧团一年来温州市区演出数次,每次都是客满。那天晚上大约不是她的戏,她坐在大厅里发宣传单页,顺便给戏迷签名。她的话不多,看着面相非常干净,自有一股书卷气,确实有一股出淤泥而不染的味道。她自带三分笑容,说话温柔,举止优雅。你不可以说她没有气场,她有,与众不同的气场,仿佛从古代的仕女图中走入人间,有一些不食人间烟火,也有一些神秘。





记得她在温州演出了《玉蜻蜓》、《红楼梦》和《盘妻索妻》,也就是所谓的“王三出”。《玉蜻蜓》我曾看过王一敏和郑全的版本,那时估计两人艺校毕业不久,演得太嫩了,没法与王君安李敏的版本相比。尹派的《红楼梦》,陈丽宇演前半部分,王君安演后半部分。这个版本让我比较有好感,剧本与徐王派的基本相同,部分唱词做了改动,部分情节也改了,比如《王熙凤献策》就删除了,只用了王熙凤的一个造型来代替。总之,时长压缩了,剧情看起来更加生动。《盘妻索妻》,是我看过的舞台版中最好的一个,其它演员的与王君安真的不能比,那种富贵公子的风采,那种“奇男子”的隐忍与潇洒,是别人学也学不会的。
她已经不再是“王三出”,那三出戏早就有人传承。芳华团里如今尹派小生一大把,徐伟钗这一批中,就有好几个,更别提邢丽华等一批中年演员了。她与陶琪的合作,让我想到数十年前尹桂芳与竺水招的合作。希望这种合作能不断产生佳作,留一些经典的作品传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