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做好打算,很多事都会不同。
关于什么是浪费时间?听听万老师的解答。什么是“浪费时间”?
每到年底,很多朋友会给自己做复盘、做新年计划。也有人感慨一年又过去了,好像不知不觉就浪费了许多时间。然后立下flag,2023,不再浪费时间。
那你知道究竟什么是「浪费时间」吗?把时间花在哪儿,才是合理的时间分配呢?陪父母散步算不算浪费时间?跟朋友聚会聊天算不算浪费时间?犹豫看哪部电影算不算浪费时间?今天咱们就听万维钢老师,讲讲「浪费时间」这件事,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听听万维钢老师是怎么说的。
中国有句话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们看那些了不起的人物,很多都有一点大气、大方、不在乎小事儿的气质。面对生活中的小事,他们的口头禅是“没关系”、“不要紧”、“无所谓”、“我都行”、“随便”,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对此你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整天琢磨下顿饭吃什么,哪有时间考虑大事。正如有一句可能是张居正说的话,叫做「君子所务者大,而不屑于小。」。
但我们仔细想想,大人物也得做小事啊。省委书记也得顿顿吃饭,CEO也会偶尔看个电视剧,你总不能真的不食人间烟火。事实上很多小事不但应该做好,而且应该做出仪式感来。踏踏实实吃顿饭,认认真真看个剧,你的人生质量大大提高。就算你刷了一个小时抖音或者对着湖水发了一小时呆,如果你真的得到了一小时的快乐,那也是值得的。不有那么一句话吗?「你喜欢浪费的时间不是浪费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怎样花掉的时间,是「浪费时间」呢?所谓“不拘小节”、“不屑于小”,不拘和不屑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最近看到一个研究,描写了一种真正的浪费时间。
✵
苏黎世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几个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 [1],人们在为做决策而花费时间的时候,有一个非理性的倾向。
按理说,如果一个决策对你很重要,一旦选错了就得面临严重后果,你就应该在这个决策上多花时间。你要精心调研、慎重考虑。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决策没有那么重要,选这个和选那个结果都差不多,那你就应该少花点时间,随便选一个就好。对吧?
然而一般人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在不重要的小决策上花了太多时间。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首先发给每个受试者30瑞士法郎,让他们用这个钱买零食。零食是实验人员事先准备好的,每个价值0.25瑞士法郎。整个购买活动是在屏幕上进行。
购买方式是总共给你150秒钟,让你做100道选择题,平均每道题有1.5秒的思考时间。题目都很直接:屏幕上显示两种食品,让你选自己喜欢的。喜欢左边的就按键盘的左箭头,喜欢右边的就按右键,选定就算购买。实验事先规定,如果150秒到了你还没选完,那么剩下的题目就会被系统随机赋予答案。实验结束后,每个受试者都切实花掉25瑞士法郎,买走100个零食。
有时候屏幕上两个食品中有一个是你喜欢、另一个是你不喜欢的。这个局面很简单,你直接选喜欢的那个就好,不用思考。但是请注意,这样的局面也很重要,你需要认真一点对待,因为一旦选错,你就会平白无故买一个不喜欢的东西。
而有时候屏幕上两个食品你都喜欢,或者都不喜欢,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局面看起来有点难,但是请注意,这样的局面其实是不重要的,因为不管选哪个,结果对你来说都差不多。
而且别忘了你有时间压力。你希望在150秒之内把100题目都选完,这样才能避免让系统分配给你不喜欢的。
所以理性的做法,是面对重要局面就认真选、别搞错;面对不重要局面就随便选一个,赶紧进入下一题。这样每道题都不会花很多时间。
然而实际操作中,受试者不是这么做的。
人们在面对两个都喜欢或者都不喜欢的、不重要的选择局面的时候,明显花费了更多的时间。
他们陷入了「选择困难」。猪肉白菜水饺还是猪肉芹菜水饺?你都喜欢,但是你一时之间难以决定更喜欢哪个,于是你就坐在那里想了整整5秒钟。因为你在这道题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你没有机会去选择“葱烧海参还是西红柿炒蛋”那道题,被系统随机分配了西红柿炒蛋。
面对不重要局面,你原本可以说一句「我都行」了事,可你却陷进去了。你想寻找一个更精确的答案,殊不知这种问题的答案不管对错都对你没什么影响。这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在另一个实验中,受试者每次看到屏幕上有两堆“闪烁的星星”,左边一堆右边一堆,问你哪边的星星多。
每选对一次就得一分,选错不扣分。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分越高,最后的奖金就越高。
同样地,这个实验中的简单但是重要的局面是其中一边的星星明显比另一边多,困难但不重要的局面是两面的星星看起来几乎一样多。理性的做法是面对重要局面认真选,面对不重要局面就随便选一个,赶紧进入下一题。这样你才能尽可能地多答对一些题。
而实验结果仍然是人们花了更多时间去考虑那些两边星星看起来差不多的局面。
你要是认真到一个一个地去数两边的星星,你可就太可爱了。
✵
研究者的结论是,人们普遍在低回报的问题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而这是一种错误的时间分配策略。
我们想想,日常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
为了决定明天上班穿什么,你可能会花上一个小时翻来覆去比较几套衣服,结果上一天班下来根本没人注意到你穿的是什么。电影院正在热映两个电影你不知道该看哪个,你又是看影评又是研究评分才决定,有那时间都够两个片一起看了。为了几十块钱的东西你货比三家,还搜集了优惠券;然后轮到买股票,你却拍脑袋就决定了。
问题不在于你选的是什么,问题在于你根本就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选:因为在那些情况下,选哪个结果都差不多。
是,也许这件衣服的确比那件衣服稍微好看一点点。如果你花足够多的时间选,你的确能做出更精确的选择。但这个要点是,在很多情况下,「更精确」是不必要的。
我们的目标不是确保每一个选择都是精确的,而是确保在重大问题上的选择是准确的。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留给更重要的问题。
「较真儿」需要消耗能量和时间,所以你得分值得不值得。你要知道,我们做判断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寻找正确答案——我们做判断是为了让效用最大化。
✵
这就是「不拘小节」的关键所在。不是不做小事,是「不拘」。我也吃饭,我也看电影——但是我不会在这些小事儿上花时间做选择,我不讲究,我不跟你较劲,我不在乎。因为它们是「小」事:这样选还是那样选,结果对我都没什么影响。我都行。
重点是「结果没影响」。我们把这个道理推而广之,对于结果没影响的问题,就不要花时间。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以下这三种活动之中——
第一种是你的选择和行动会对结果有重大影响。这可能是重要的事儿或者是紧急的事儿,你做错或者不做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那你就好好做。像报考大学、换工作、选专业这些事情,应该慎之又慎,把各种选项的优劣考虑清楚再做决定。
第二种读书和学习,这能改变认知,提高技艺。
第三种做我们喜欢的活动。陪父母散散步、跟孩子玩一会儿,和朋友聚会聊天,这些事情不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就是生活时间。可能这部网络小说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新知,但你就是喜欢读,那没问题,你应该读。这样的活动不会给你带来别的什么结果,但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是结果。可能有的人就是喜欢试穿各种衣服,那也可以,那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而我们不应该把时间花在自己又不喜欢、对结果又没什么大影响的事情上。
晚上同学聚会问你想吃啥,你喜欢参加聚会但是你不喜欢研究什么“大众点评”,那你就直接说「我都行」。放心别人肯定会找个至少不会特别差的地方。一个没什么价值的问题,有人非要跟你辩个对错,那你就搁置争议转换话题。如果一本书洋洋洒洒说的都是琐碎、没用的知识,而你又对那些细节不感兴趣,你的理性选择是放弃。
✵
不要听人说什么「××无小事」,无小事就是无大事。
那些控制欲超强,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自己决定、整天搞「微操作」、特别是总要证明自己正确的人,不是能做好大事的人。
抓大放小是气度,不在乎体现格局。不是客气、不是马虎、不是容忍、不是委曲求全、不是照顾别人情绪,是真的不在乎,是根本就不想花功夫琢磨这种小事儿。我心大不用问我,谢谢。
那如果一个人气量小,整天就爱琢磨小事儿,他应该怎么办呢?上面说的那个研究中有个提示。研究者把选零食那个实验做了个变种,屏幕提示每道题只给0.5秒思考时间,超时就会由系统随机给选,受试者成绩果然就变好了。
这个道理是如果你的事情特别多时间特别少,你想不忽略小事儿都不行,你的气度会被逼出来。
但是在我看来,更好的办法,更主动的办法,是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当你见识过大事,见识过真正的好东西,甚至能经常想想宇宙视角,你眼中一般的事情就都变得差不多,你会少很多纠结。
✵
我怀疑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变「佛系」了。
他们在游戏里杀人如麻,在电视剧里挥金如土,在小说中权倾朝野,在自媒体上笑看风云。他们原本的计划是二十五岁以前成名。
可是现在你问他要选那个有点忙但月薪六千的工作还是那个比较轻松但是月薪四千五的工作。他的回答当然是“我都行。”
好,内容听完了。
今天是距离跨年的倒数第3天,不知道你此刻在哪里,打算用什么方式告别2022,迎接2023年呢?无论你在哪里,希望你听完万老师的分享以后,能够继续出发,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接2023年的到来。
今天本来有些内容,因为有了这个摘抄,那就写到明天的简书里去。能不能坚持日更,不确定,但也会努力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