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个干活的。
职场的你有没有愤愤地说过类似的话?
曾经,听到领导对一个项目负责人说,“我每天睡前都看我们的App,思考它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你有没有像我一样?”那个同事听了,无话说。
此时,我想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合适了,“我们都是干活的,又不是管理者,在其位谋其政。”
我相信,工作的你,在领导问你事情为什么无法推进时,你一定悄悄怼过,“我就是个干活的,事情推进不了,我有什么办法。”
的确,普通员工在跨部门事情推进中力不从心,不是领导,谁会听你指派?
但是,最近的项目问题,让我改变了这种想法,遇到问题时,跳出“干活思维”用“管理思维”来看问题,会有柳暗花明的惊喜。
有一个国际化工作,产品文案中文翻译小语种。因为小语种翻译的源语言是英文,所以英文需要内部评审,通过后启动小语种。
项目交付比较急,评审只能1天,这就要求评审专家不仅提意见,还需要给出参考翻译。但是,总有专家只提意见,不给方案。到了下班,评审的英文还没有定稿,如果是你,怎么办?
“干活思维”的人,就无法推进工作了,因为没有麻烦确定的评审意见,英文不定,就无法启动小语种,无法启动小语种,产品需要的文案就不能及时返回,文案不能及时返回,项目就不能交付。
怎么办?
“管理思维”可以很好解决问题。管理思维是从整个项目运行的过程看问题,而不是为了保证进度,只局限于自己负责的部分寻求答案。
项目在自己负责的节点停滞不前,压力最大的肯定是自己,但是,压力是可以传递的。比如,翻译评审,专家提意见,没有结论,那就把压力传给对接翻译的部门,重新翻译。
多花时间怎么办?为了保证进度,翻译公司肯定要加班,加班就得多收费,因为正常翻译公司是不加班的。
多收费怎么办?多就多呗,多收的费用可以在项目复盘时分析,为什么会因为翻译不合理增加费用,是翻译时没有提供必要的上下文,还是翻译公司能力有限,还是评审时间不够?如果是没有上下文,那就需要在提交翻译时提供,如果是翻译公司能力有限,那就需要换翻译公司,如果是评审时间不够,那就需要减少文案的量,而文案的量就需要在产品定义功能时评估。
“管理思维”不仅有效解决了问题,还分析出项目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打工人,不能总是用“干活思维”打工,要提升格局,用“管理思维”看问题,不为别人,为的是自己工作能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