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勇气读书会 |《教育·悄悄三部曲》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大数据与中美教育的“均”与“衡”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大数据与中美教育的“均”与“衡”

作者: 托克托127白燕妮 | 来源:发表于2019-06-02 00:07 被阅读3次

姓名:白燕妮内蒙古托克托县明珠幼儿园

这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打卡第134天

我阅读的书目是:《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

4.12大数据与中美教育的“均”与“衡”

读书心得:

        六月的第一天,算是最近最闲适的一天了。八点起床,去医院做了个检查,好的结果让今天一天的心情变得更好。以为上次种的种子都死掉了,刨出来一看居然发芽了,真是大大的惊喜呀!只是可惜沪江豆坏了,没长起来。

      今天的这一节,是第四章的最后一节,主要讲了中美两国教育不同的“均”与“衡”。西方注重于“衡”,中国注重于“均”,换句话说,中国的均衡教育的基点是“中庸”:不患寡而患不均;西方的均衡基点是“制衡”,在基本公正和基础公平的基础上,倡导个性。

      首先来讲,教育的目标和导向不一样。深受杜威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美国,无疑在西方教育是标杆性的。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进行下去”,“如果一个学生学完9年级的数学,由于某种原因教育突然停止,他还愿意继续学习下去,那么这个教育就是成功的”。相比起“培养精英人才”和“培养社会有用的人”,美国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导向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教育是否进行下去”作为重要的哲学导向。奥巴马上台后,更是把不同种族的及格分数制定得有差距。

        美国教育公平的“制衡”还体现在大学选才标准的多元化上。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总体有四项:SAT成绩、GPA分数、志愿者和爱心、特长和体育运动。

        随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均衡也出现一些变化,逐渐从高考独木桥走向了多元的评价和选拔体制。然而,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和警觉——

        在教育导向上,选拔精英和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深深地植入在中国人的脑海中,个性化、教育继续以及教育本身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重视,在这个导向的基础上,无论如何改变高考、中考制度,也难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中国人重视“均”,不重视“衡”,在培养大量标准化人才的同时,伤害了真正的“创新的天才” ,也造就了大量“失败的考生”,事实上中国传统的等级、平等和中庸思想,阻碍了教育的改革。

        在底线的公平上,也由于中国文化片面强调“人上人”和一致的统一,造成了事实上教育基线无休止的抬高。中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不仅造成难题、偏题、怪题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最黄金的年龄把学生的思维大幅度地固化。

        “政府抓公平、教育主体趋向个性”是国际教育的趋势。中国教育管得过死和过多,造成了教育应用的单一化,也就没有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学校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缺失,也就没有可能和机会参与到大数据的应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大数据与中美教育的“均”与“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nz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