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蓝胖说说”老师的《职场新人从入职到入行》。
规划力的第二项内容:制订计划的“高手”是实施怠倦者。副标题是:如何有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学习这一节的内容时,我经历了“不愿意学”到“自我反思”这么一个心路历程。
为什么不愿意学呢?因为在将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每年都制定各种各样的计划: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甚至日计划。谁还不会制定计划呢?更何况,我现在终于到了不用再制定计划的阶段,随心所欲,优哉游哉,度过人生后半场,岂不美哉?
但看过这节内容后,我的想法有了改变。虽然在单位制定了那么多的计划,但其实我并不太会制定计划。人生的后半场若要过得有质量,同样少不了计划。
书中以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为例,教我们如何做到有效规划。
马克.扎克伯格每年都聚焦一个计划。2014年他全年聚焦中文,基本掌握了中文发音。2015年10月,他用中文普通话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他是制定计划并能顺利完成的典型。
而我们生活中有不少制定计划的“高手”是实施怠倦者,他们对“立Flag”非常热衷,不断地给自己定目标,但等到年中、年末回头看看,这些目标几乎都没有实现。
那么,我们在日常制订计划中可能存在哪些误区呢?
1、目标太多,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
有的人一年制定20多个计划,减肥、读书、工作、旅游、考证……密密麻麻。但到了年底,出现了三种情况:大部分计划还停留在原地,部分计划半途而废,仅有一小部分计划得以完成。
目标太多,反而失去聚焦;一个人想获得成就感,短期内得聚焦、专注。曾国藩的“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的坚持,正暗合聚焦目标的精髓。
2、制定的计划缺乏挑战性。
越没有挑战的事情,很多人做起来就越没有激情,久而久之便搁置了。《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 “当周遭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时,生活就没有了挑战;没有挑战,生命就没有意义了。”
3、计划不可控,缺乏落地的具体方法。
有人的计划目标是“我今年一定要获得优秀称号”,目标是好的,但是否优秀这件事,并不在我们个人的控制范围。
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秘籍,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五个动作。
三个步骤分别如下:
步骤一:从确定计划(目标)入手,解决无法执行的问题。
目标设定得是否合理,是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需执行以下两个动作:
动作1:通过挑战技能黄金比例确定目标。
低技能高挑战导致焦虑,高技能低挑战导致无聊。只有在技能和挑战相抵或挑战略高于技能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形成一种“心流感受”。这是一种通过努力完成超出平时能力的满足感,如同一股力量在心头流动。在职场上我们把这样的目标叫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动作2:精简计划。建议向扎克伯格学习,每年设置1-2个主要计划即可。计划设置好了,要用CCA工具测试计划的可行性:
是否具备复杂性。比如每年我们读多少本书?一是将我们自身的情况进行纵向比较。我每年一般读25本书,那么这次计划读25本或者低于25本,就相对简单了。二是将我们与身边的人进行横向比较。例如我的朋友平均一年阅读50本书,综合以上因素,我的阅读计划可以设置为30-40本。
是否具备可控性。比如你计划在特定时间内实现晋升高管的愿望。愿望很好,但决定权不在你手中。比如写出多少篇宣传文稿,这是你本身可控的。
是否具备可评估性。比如计划一年写出10篇文章,这是可以评估的。但是你要说,写出的10篇点击量超亿的文章,这就无法掌控,无法评估,这个计划是不切实际的。
步骤二:从实施过程入手,解决半途而废的问题。
进入实施阶段,除了坚持、努力,两个动作至关重要。
动作1:缩小改变幅度。
即设定小目标,达到小胜利。例如将1千米的路分为10段来走,小碎步前进容易达成目标。一年的目标太遥远,不如将时间间隔调整为一个月去逐步攻克。
动作2:设定正向反馈机制。
包括外在正向反馈:当一个人做事被别人认可或能帮助到别人时,他得到正向反馈,会更加热衷于做同样的事。
还包括内在正向反馈:毕竟我们不确定事事都能获得外界反馈,这时就需要启动内心的小宇宙平衡,由自己操刀进行内在调整,自我探寻现在和过去的进步,总结并加以肯定,保持积极的心态。
步骤三:同计划复盘,解决评估提升的问题。
计划实施完毕,不等于计划已完成,此时还有一个动作需要实施,那就是复盘。完成不是计划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善于复盘可以有效解决评估提升的问题。
动作:构建自我评估表。
复盘时,可以问自己4个问题:计划内容难度是否足够?自己在实施中有没有足够用心?这次计划实施过程中尚存在哪些不足?这个计划阶段自己是否有成长?如果有,都在哪些方面?可以列个表保存下来,以便下次跟踪使用。
三个步骤、五个动作,分解实施计划,及时进行微调和改变,坚持下去,对个人成长定有裨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