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下面的一句评论:
“看电影要结合日本的文化,国情,还有剧中人物的性格,不能只用自己的三观去指责这个,批判那个。”
我们不了解,甚至根本就不想去了解日本这个国家。当我们用我们的三观,用我们引以为傲的发展了数千年的道德准则去评价这部电影的时候,其实我们与它就已经产生了隔阂。
就像电影里那些生活在那个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一样。
顺便提一下,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半纪录片体拍摄手法,很少有剧本的情节,小演员都是真实地在演绎自己的生活,所以你看到的那些冷漠的路人都是那个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没有悲剧内核的剧本,却依旧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
我原本以为我破茧挣扎的样子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却是无人知晓。
一
1988年,东京西巢鸭地区,一名年轻的母亲为了和男友同居,抛弃了十四岁的长子,三名分别为七岁,三岁,两岁的女儿。其中,两岁的女儿因为偷吃长子朋友的杯面而惨遭毒打并致死。之后长子和朋友把尸体埋在琦玉县秩父市公园。同年七月,邻居发现该屋长期只有小孩居住,便报了警。两名长女严重营养不良,其中发现了病死的次子尸体......
说实在的,是枝裕和在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还敢来拍这部电影,是真的心大!
我原本以为电影小心透露出的残酷够让人绝望,却不知道现实永远比艺术更让人无法直视。有时候真的会在某一瞬间闪瞎你的眼......
“小偷家族讲了些什么呢?其实你可以看作是它什么都没有讲。”这是我看《小偷家族》的第一感受。
在我看完《无人知晓》后,这种感觉又上来了。
这种感觉很奇妙,归结为两个字就是:“生活”吧。
是枝裕和以前是干纪录片行的,转型之后,受到以前的工作影响,所以他的大多数家庭文艺片,真实的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就像是一架摄影机摆在某个角落,默默将生活中的小细节记录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他要花上一年的时间和小演员们一起生活,互相了解,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每个孩子身上刻凿出你想要的人物雕塑:是照着现实生活中的孩子模样凿刻出的虚拟人物,而不是照着虚拟人物去找现实生活中的小演员。电影里的真实,其实就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无人知晓》里的生活,真的很像是春雨过后的死刑一样啊,春雨给予人们希望,死刑给予人们对生的渴望。
二
我在这个片段不争气地哭出了声。
明在母亲悄然出走的时候,依然选择相信母亲。即便是在知道母亲抛弃他们后,他也依然用一种坚定的语气回答道:
“下周就会回来了。”
他也渴望着春雨给予他的希望,想摆脱于命运给他判下的死刑。
他明明知道母亲不会再回来了,自己却要硬撑着给弟弟妹妹撒谎。这有点像是,你战友的母亲给她死去的儿子打电话,你无法向一个七旬老母开口:你儿子已经死了。
你只能这样说:你儿子是个英雄。
三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是挣扎。
理想中的生活终究只存在于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景中。待你浮出水面后,想喘口气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在同一片夜空,做着同样的动作,挣扎。
富人在物质与精神信念之间做挣扎,孩子在现实的残酷与饱满的理想之间做挣扎,男人在性欲与忠贞之间做挣扎,女人在尊严与肉体之间做挣扎。
挣扎是个母题,《无人知晓》只是它的一个子题。惠子陪完酒后,回到家中,帮着京子涂着指甲油,小声地讲起她以前的故事,她讲话声音很小,但却仍旧保持着年轻时候的娇气,讲到最后,她抱住了京子,在黑夜里挣扎,哭泣。
明说她是个自私的人,她像个孩子一样反驳道:“什么嘛?我就不能得到幸福吗?”惠子不想在残酷冰冷的生活与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之间挣扎下去,她想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她抛弃了孩子,却也陷入了新的挣扎之中:罪恶与救赎。
明是一个懂事的让人心疼的孩子。他始终都是一副淡定的模样,没有任何情感的波动。因为妹妹曾经说过,自己想坐飞机,他用尽全身力气,实现着她的梦想:把尸体埋在机场附近。
在仅有的几个特写镜头里,看不到任何他脸上的情感的痕迹。他只是一个人望着窗外的世界。
一个人就这样望着。
一双还没受尽母亲爱抚的双手,一双本应该宠溺地捏着妹妹脸蛋儿的双手,在此时此刻,无力地掩埋妹妹的尸体。
这一切,无人知晓。
四
影片的结尾,明带着三个孩子们,去公园接水,他们淡然的样子,像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当上空的飞机呼啸而过时,明抬头仰望,想到了小雪,他不禁呆呆地望着,望出了神。他的头发油腻地拧在了一起,身上的衣服也从未换洗过:他还是和以前一副模样,一副脸上永远是那副对世事完全不关心的模样。
但我们无法去渗透他的内心,去窥探他到底在想什么。他绝望过吗,或许吧,或许在得知妈妈将要永远地离开他们的时候,他绝望过,或许,他在得知笑雪死亡的那一刻起,他绝望过。
他实在太小了,他根本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小孩子感受不到死亡为何物,即使他们知道这意味着永远的逝去。
在这部电影中,谴责成为了大家的舆论焦点,有人说最该谴责的是妈妈,因为她无能且懦弱,贪玩,自私。这似乎都已经成为了人们指责她的一项项罪证。
还有人将矛头指向了孩子们各自的父亲,他们愚蠢,毫无责任感,也是将孩子推向生存边缘的罪魁祸首。
谴责也好,同情也罢,等到生活的海浪退去后,留下的只有三个孩子冰冷而祈求温暖的心。
生活何尝又不是这样呢,谴责指骂过后,换来的就是只不过是食烟缕缕后的一阵喧嚣。
还是愿所有孩子在父母的爱里,听到全世界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