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真的是神奇,很多越是看起来枯燥的东西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却是越重要,就像珍贵的水和空气一样,不起眼但是不可或缺,缺少了就会出问题。怎么个出问题法呢?在《富爸爸穷爸爸》中有这样一个案例:1923年,在芝加哥的海岸酒店,一群富有而有社会地位的美国人在开会,他们包括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的领导人查尔斯·施瓦布、世界最大的经营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司的主席塞缪尔·英萨尔、世界最大的煤气公司的领导人霍华德·霍普森、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国际火柴公司的总裁爱娃·克鲁格、国际清算银行的总裁利昂·佛雷泽、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理查德·惠特尼、两个最大的股票投机商阿瑟·科顿和杰斯·李佛摩尔、美国第29任总统沃伦·甘梅利尔·哈定的内阁成员阿尔伯特·富尔。25年后,施瓦布在度过5年的借债生涯后身无分文地死去了,英萨尔破产后死于国外,克鲁格和克顿也死于破产,霍普森疯了,惠特尼和阿尔伯特·富尔则刚从监狱被释放出来,佛雷泽和李佛摩尔自杀了。
看到上面这段话,你也许会感叹世事的无常和时间的无情。其实,这只是个开始和结果,我并不知道他们因为什么,或是为什么会落的这般田地。但我知道一点,如果是一个稳健发展或是保守决策的人,应该不会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有句老话叫做“小心驶得万年船”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要想具备这两样品质,恐怕和你的经历和拥有的财务知识有关,在这些人栽跟头的1923年,美国市场的大萧条和大崩溃正在酝酿,而大萧条对于人们生活的冲击是可以料想的。我想,即使是罗伯特·清琦也没有料到自己最后的破产,但是我想,有知识(这里的知识是指财务知识和商业知识)和没有知识的人最终的区别还是在于对待失败的态度,一个会认为是一切的开始,而一个会认为是所有事情的终结。因为了解金钱运动的规律,因为了解成功的规律,所以会自信满满地重新开始,把这一切都认为是成功的再一次复制而已。
在书中,罗伯特·清琦认为,在生活中你挣了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了多少钱。留下财富真的重要吗?财富除了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壮之外,积累能够看得见的成就感和社会地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留下财富并不以为着守财奴,而是要在合理利用金钱的基础上不断地积累,一天又一天,一代又一代。这样的积累必然需要财务知识来保驾护航,没有财务知识,很难想象这样的积累会持续和长久。
以上,便是两个必须了解财务知识的理由,当然,你也可以再一次进行补充。那么,了解财务知识从哪里开始呢?先不要着急。在前段时间,我写过几篇关于记账的系列文章,其实,实践记账就是了解财务知识最好的方式。如果想要成为积累者(因为富人这个概念并不能准确地描述这类人的特征,所以我换成了积累者)那么,有两个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资产与负债。积累者和消耗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积累者总是能够正确地分辨出并且买入资产,而消耗者却做不到这一点,要不是不能正确分辨出资产,要么是不停地买入负债。那么什么是资产和负债呢?用不着那么多艰深晦涩的会计学术语,很简单的一个判别方法就是:如果一件东西将你的钱从包包里掏走,那么这件东西就是负债;如果一件东西给你的包包里带来现金流,那么它就是资产。你看,很好判断对不对。
从逻辑上来看,这样的道理是行得通的。如果一个人不断地只买入资产,不买入负债,而且他的收支总是合理,很难想象这个人不富有。就像一个蓄水池子,如果总是往里灌水,而水却总是不流出,很难想象这个池子会没水一样。
但是,在实际中这样的做法却非常地难以实现。其中难点在于两个:第一个,很难判断一件东西是属于资产还是负债。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比如说买一套房子花了200万,每月能够带来现金流(房租)5000元,貌似这是一项资产吧,但是,如果房价下跌到100万呢?你还能判断这套房子是属于资产还是负债吗?第二个,很难坚持。这里所谓的坚持并不是指绝对不买入负债,而是买入的资产要多于买入的负债,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现金流的积累和平衡。我们都知道,衣服、食物等等生活必须品都是只让我们的现金流出,而不是让现金流入,那么,就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个开源节流的问题。开源似乎还好说,大家都挺积极的,但是涉及到节流,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首先是一个消费观念的问题,很多人认为需要享受,需要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那么,满足这些欲望就必然带来消费上涨的问题,因为满足欲望而带来的对金钱积累不足的恐惧使很多人更加努力工作,然后又满足自己更多的欲望,这样就陷入了在上一章中提到的“老鼠赛跑”的循环中。其次,从人性上来说,一次两次克制消费欲望是没有问题,常年累月去与自己做斗争总会让自己陷入疲惫,而且自己的欲望或者是愿望得不到满足,很容易没有前进的动力或者是就此停滞下来。
由此看来,这想跳出“老鼠赛跑”的恶性循环没有那么容易。如果真想成为一个积累者,那么必须给自己几个算得上的理由,从而有动力与自己情感和惰性做抗争。
分析基本已经到位,你的选择是怎样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