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常将阅读和写作相联系?简单来说,写作好比“输出”,而阅读就是“输入”,先有阅读作为输入准备,才会得到输出写作的自然而然的结果。那么是不是说,你读过几本书,就可以写出比较厉害的文章?当然不是!
当下有人会赞赏AI经过大量阅读训练后进行的写作,认为其可以和专业作家相媲美。
但我想说,写作不仅仅是密集阅读训练就能达到的,人脑的精密程度和情感深度是任何虚拟程序都无法模拟的。每个个体的独特人生经历是AI望尘莫及的。
你有人的体温吗?你有人的情感?你闻过花香吗?这些体验是独属于人类的,AI该如何进行训练?

所以,AI写作也仅仅是可以提供写作参考的手段或工具而已,不可能代替写作本身!
事实上,写作的积累也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而是指向整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观察,阅读当然也不仅局限于阅读书本,更指向阅览人生这本大书的能力。而无论阅读和写作,都是需要长期训练的,这点毋庸置疑!
接下来,就从我个人的阅读、写作积累出发,和大家聊聊如何实现从阅读经验到写作经验的转化!
1、从幼年抄写“好词佳句”聊起
在小学阶段,想必大家都被语文老师要求过抄写“好词佳句”,这项作业是为写作文而进行的日常训练和准备。老师简单粗暴地认为,只要你平常抄写的好词佳句足够多,那么你就能轻松凑够写作文的字数。而我们在初期练习写作文时,也很乐衷于把自己抄写的好词佳句,东拼西凑为一篇勉强过关的作文。
现在回想起来,在抄写和应用“好词佳句”过程中,我们也很容易犯两个错。
首先我们可能对“好词佳句”存在误解,简单地把辞藻华美误认为是评判优劣的标准。
比如写春天就必须会用万紫千红、姹紫嫣红这类词。事实上,春天是一个动态过程,纵然万紫千红是春天鼎盛时期的状态,但是春天刚刚到来时,冰层下突然变得欢腾活跃的泉水,枝头饱胀的花骨朵所散发的幽幽香味,这些也都是属于春天的一部分,也确实无法用万紫千红或姹紫嫣红来形容。

比如形容安静,就会联想到经典模版,“教室里安静得掉一根针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清”,于是大家都这么习惯写安静!
但能够与安静相类比的事物,又怎么会只有一枚小小的绣花针?王维写到: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别出心裁,来自观察的细致,也来自诗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所以等我们到了初中,语文老师常常又会批评说,东拼西凑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因为随着作文字数要求的提高,原本靠好词佳句凑字数的好日子到头了。如果没有留心观察生活,言之无物,满篇的华丽语言,只剩下一副好看的皮囊!
往更深层讲,我们并没有深究过,如何正确运用“好词佳句”!我们从未考虑过我们抄写的好词佳句,是否合适用到我们自己的作文里?是否需要进行适当修改后,再运用到我们自己的作文语境之中?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陷入了“生搬硬套”的文字游戏之中!
2、当下的热门仿写是否有意义?
而你有没有发现,这套“好词佳句”谬论,现在仍在大行其道。只是它改头换面成了“拆解”或者“仿写”。
网上有一类博主挂着写作者的头衔,提倡大家仿写当下流行的百万级流量文案。还整理成了所谓的专栏。如房琪文案、董宇辉小作文、央视纪录片刷屏级文案等!
于是随之出现了一大堆仿写拥趸,照着葫芦画瓢。仿写那些受流量青睐的文案,似乎这样就能掌握流量密码。
但是如果你本身并非需要写文旅类、特产类、文博类文案,这种训练又有何意义?如果不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也不过会沦为韭菜,被所谓的流量一次次收割!

网络时代,流量高度倾斜的地方,也并不代表值得费尽心思模仿。因为浪潮过后,会是一片狼藉。
当我们都甘愿用所谓的网络文字进行写作,习惯于碎片化写作,那么我们离诗歌、文学会越来越远。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表达和交流,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逐渐退化,后果不堪想象!
3、阅读也可以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那么,回到阅读,我们该做怎样的努力?首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有阅读记忆?如何判断你是否拥有阅读记忆?
比如,当我提及一个诗人,如陶渊明或者王维,你瞬间会浮想联翩。
脑海里会不自觉勾勒出这个诗人的一生,你会轻易记起王维陷入“黄狮子案”时对政治的颠覆性认识,也会想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最终选择归园田居时的心酸与无奈。

进而会想到两人创作的各类作品,而哪些思想和经历又深刻影响着其创作风格的多姿多彩。
当你对一个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创作作品了解得越为深入,就会自觉形成对他文学地位的大致评价。而不仅仅是记起文学史上它人对其的重要评价。
当然最快的积累阅读记忆的方式,可能是大量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比如你可以找来100篇研究陶渊明生平及作品的文论进行阅读。
但是,你无法将这100个写作者自己阅读陶渊明的记忆都转化为你阅读陶渊明的记忆。因为对陶渊明阅读记忆的形成,还必须回到陶渊明自己的作品之中,作品才是解读作家创作密码的所在,再以所创作的作品为锚点,进而了解和勾勒出作家的生平经历。
4、阅读记忆到写作素材的转化
在我的个人阅读经验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阅读记忆和个人记忆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有一些诗歌或文学作品,在我们较为年轻时,读来觉得晦涩难懂,很难了解其中的深意。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再来重读,才会读出它的好!
我大概在初中就读过《红楼梦》,当时实在不喜欢哭哭啼啼的林黛玉,完全不理解《葬花词》和她在暮春葬花的扭捏作态。
对贾宝玉整天和姐妹们嬉笑打闹也确实没啥好感,只认为吵闹,只觉得一群俊男美女是在虚度光阴。
直到今年重读《红楼梦》,才不得不承认自己曾经的浅薄无知。
客观来讲,林黛玉的诗歌才华在众人中是排第一位的,《葬花词》不止于自怨自艾,而是引入春光易逝,来剖析自身经历,试图和深不可测的命运较量,展现个体在和命运抗争中所展现的无畏勇气。
寄人篱下的林黛玉看似弱不经风,其实她拥有稳定坚强的内心,以及察言观色的超强洞察力。不信把你独自一人寄送到大观园里,看你在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中能熬过几天!如果没有设身处地在林黛玉所经历的环境中生活过,又怎么会懂得她夜不能寐、苦捱到天明的难以排解的苦楚。

而少年少女们的无忧无虑和大观园里的热闹喧嚣,随着贾母的去世而渐渐成为遥远过去。也只有在看过贾家败落后的凄凉处境,才会明白岁月静好时无所事事的青春浪漫有多珍贵。也才会慨叹曹雪芹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洞察!
当然,这些也都是在我自己经历了一些人事之后,才产生的新的思考和感悟。因为小说中讲到的家族衰落、人世浮沉、命运坎坷、婚姻选择、事业追求等,也是每个家庭或者个人需要面临的捶打和考验。
而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魅力,它的耀眼光辉,将始终指引着我们的心灵朝向更为高远美好的地方仰望。
从中也可以看出,阅读记忆的形成并不是可以短时间速成的。必须建立在大量熟读、精读其作品之上,而且要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当你基于个人人生经历和阅读积累形成独特记忆后,你的内心世界就会存在一个稳定内核,不轻易被现实困境所击败,并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你如果拥有书写表达的欲望,就可以随时调动你的阅读记忆,来阐述你对人生的一点浅薄看法和见解!
而这种阅读记忆早已不是断章取义的好词佳句,而是你基于阅读记忆和人生体验所产生的思考和理解。只是你用了自己所习惯的书写方式来表达。
更进一步讲,人格的趋向完美,将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文风。而拥抱阅读和人生本身,将会为你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网友评论